广州市天河区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老广州来看看

【旅游】发布于2023-06-14 07:29:36 阅0

今天旅行猫给各位分享广州什么时期最发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广州市天河区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老广州来看看(天河区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广州市天河区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老广州来看看

天河区是从1987在广州办了一场全运会之后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当时是在体育中心举办的,接着后来形成了天河城商圈、岗顶电脑城商圈、天河北商圈……直到2000年以后开始发展珠江新城,天河区便更上一层楼了。

广东为什么会发达?记得古代的时候这里被称为南蛮之地,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繁华的?

因为***

古代广东为什么这么有名,富裕,特别清朝?

在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唯一能与外界进行交流贸易的港口就是广州,有一小块开放的地方(叫什么我忘了)。自古以来就是与外界有交流的地方发展得越好。而且广东临海。更促进了经济发展、思想进步。所以那个时候广东的人的思想都要更先进。就例如光绪皇帝最宠爱的珍妃,她自幼在广州生活,思想先进,许多方面都让想救国救民的光绪喜爱。

说出广东省的十大城市各有哪些.或是排名

一、按GDP(排名不分先后):

汕头、珠海、江门、湛江、茂名、中山、惠州、佛山、深圳、广州

二、按GDP(排名不分先后):

汕头、珠海、江门、湛江、茂名、中山、惠州、佛山、深圳、广州

二、按面积排名:

1、清远,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城市。

2、韶关,面积18218平方公里。

3、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面积15925平方公里。

4、河源,在梅州西边,面积约为15800平方公里。

5、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面积15056平方公里。

6、湛江,位于中国**最南端雷州半岛上,面积11693平方公里。

7、茂名,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陆地面积11459平方公里。

8、惠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之滨,面积11200平方公里。

9、江门,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面积9503平方公里。

10、阳江,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面积8005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广东省境内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由于历史原因,东沙群岛被台湾**控制),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中国第三位。

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岸线长3368.1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其中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粤西:湛江、茂名、阳江;粤北:韶关、清远、云浮、梅州、河源。

广东省辖市当中,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 ,深圳为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下分121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6个县、3个自治县。

其中佛山市顺德区被广东省为省直管县试点,对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并将接受广东省的直接考核,分数单列。 20个县级市法律上直属省**,实际上是由地级市暂为代管。

广东省辖内诸县,其中南雄、紫金、兴宁、封开、龙川、五华、博罗、阳春、徐闻、高州、英德、饶平、普宁、罗定、南澳、仁化、丰顺、陆河、怀集、揭西、乳源、大埔、陆丰、廉江、化州、德庆、连山、连南、新兴是财政省直管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东

介绍广州历史

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美国盖蒂中心收藏了一幅摄于1900年的镇海楼内景照片(上图),画面是镇海楼顶层文昌、关帝二神像左侧的两位配神。配神前面的香炉上刻有“镇海楼”3个字,说明照片摄于镇海楼无疑。照片右边的柱子上,就显示出这副对联下联的“浩气,霄汉常悬”几个字,清晰可辨。在下联落款位置,还有清晰的“衡阳彭玉麟撰书”字样。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安徽安庆。

2、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庙头村, 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该庙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的航海人,起锚前和返乡后,都要到这里祭拜海神,可以说,南海神庙亲眼见证了广州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千载历史。

来到南海神庙,兴旺的香火和神庙的恢宏壮观、古朴大方并不出所料,意外的是那“番鬼望波罗”。庙内东侧有一座着中国人衣冠的外国人泥塑像,举左手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古印度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为什么咱们中国的神庙里还有这样一张“黑着脸”的洋面孔?

原来关于这个“黑脸”神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据考古专家黄淼章老师讲述,这个人是个外国人,名叫达奚,宋仁宗庆历年间,达奚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来到中国。回程时,船停靠在神庙码头,达奚司空上岸祭祀完南海神,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而后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色,流连忘返,以至于误了返程的海船,船上的人忘记了他,开船走了。他长久地站立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立化在海边。

人们认为达奚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因其塑像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故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有很多人也把南海神庙就叫做波罗庙。

3、南越文王墓

又称为南越王墓,是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在中国大酒店的北侧,越秀公园西侧。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无论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史料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生父是何人的记载。越南方面的《大越史记全书》则称赵眜是赵仲始的儿子。[4]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的南越王。

赵眜即位两年后,前135年,闽越王驺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驺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处理闽越的事告谕赵眜。赵眜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刻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的朝廷当宿卫。

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来南越,就成亡国的形势了。于是,赵眜在以后统治南越的十年中,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入朝见汉武帝。

前125年,赵眜病重,其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王位。

赵眜在位一共12年,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又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了汉武帝身边达10年之久,为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了伏笔。

《史记》里一直把南越国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称为赵胡,1983年“南越王墓”被挖掘后,在出土的印章中发现“赵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玺”的金印,经考古学家证实,确认“赵眜”应该是《史记》所载的“赵胡”的真名,“赵胡”可能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出现的错误;也有可能是班固的《汉书》在传抄中抄错,后人又根据《汉书》更正了《史记》中的“错字”,以致一错再错。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笔误一说提出了异议。学者余天炽、覃圣敏、蓝日勇、梁旭达、覃彩銮等人,在其所著的《古南越国史》中认为南越文王名字不可能出现记载错误。他们认为,《史记》对在位时间最短的赵建德事迹记载都尤为详实,因此对南越文王名字记载错误的偶然性不存在;而且文王在位期间同汉朝交往频繁,名字的笔误更不可能。

他们认为赵眜是赵佗的儿子、文王赵胡的父亲(或者赵眜是赵佗的长孙、文王赵胡的兄长),被赵佗立为太子,未即位就死去了。赵胡将赵眜生前使用的印章带入坟墓,以示缅怀之意。

4、陈家祠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凤凰网—清代兵部尚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庙立着“黑脸番鬼”?

百度百科—赵眜

百度百科—南越文王墓

百度百科—陈伯陶

广州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依靠的是什么?

南北朝期广州发展水平高《晋书》记载广州属于广州南海郡南海郡包括现广州、珠海、深圳、香港、惠州、潮州、梅州几乎占半广东口统计九千五百户同繁华扬州丹阳郡仅含今南京、马鞍山、芜湖部区面积及南海郡三口统计五万千五百

清朝时的广州城

1.鸡翼城 有清一代,城垣无大发展,只在顺治四年(1647),为保障沿江商户及护卫新城,由明新城东西两侧伸出,直下江边,筑建东翼城(今万福路转南沿越秀南路北段)、西翼城(今一德路转下人民南路处),各长20余丈,称为鸡翼城。东、西鸡翼城各设一门。 2.西关 广州城垣虽然固定下来,然而受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人侵的影响,城区突破原有城墙的局限,继续向城垣外的东、西、南方向扩展。 广州城西门外西关,原是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河网交织,分布着农田、村落。明末,已兴建有18个商业街圩,形成十八甫商业区。清代,西关大片民居兴起,以织造业为主的手工业区也在西关大片形成。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广州建立乌海关,翌年,在西关的今文化公园至海珠南路一带设立专营对外贸易事宜的十三行。行商兴筑称为“十三夷馆” 的商馆,建筑形式采用西方古典主义传人印度及东南亚后演变而成的“券廊式”,这是最早在广州出现的西洋形式民居建筑。由于人口激增,至同治、光绪年间,形成宝华街居民住宅区。至清末宣统年间又向北开发出耀华区、宝源区,向西开发出逢源区、多宝区、昌华区。新区内街道纵横交错,整齐划一,街中间为排水渠,渠面铺设花岗岩石块,民居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西关大屋、竹筒屋最为普遍。十八市商铺密布,十三行区商馆林立,构成繁华的商业中心。3.河南 广州河南直至明代中叶仍是人烟稀少。明末清初,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河南成为民间土特产集散地和外贸的重要口岸,机器、造船等近代工业建立,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清代,外地富商迁人,形成与广州城区隔江相望的市镇,兴 建寺观、园林更为一时风尚。至同治、光绪年间,在洲头咀大街、宝矿大街、洪德大街、紫兴街等地兴建成片住宅区;基本形成城市街道格局,此后,在白鹤洲、同福大街一带新辟住宅区。至光绪末年,河南已有商店数千间、工厂数百间,十分繁盛。近代新式学堂的格致书院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迁至河南康乐村,改名岭南学堂。翌年南武学校也在河南创立。使河南有了近代新式教育机构。 4.东山明代广州东门外多为山丘荒地及农村道路,明末清初也建有一批园林、寺庙。清代以后,商业区沿东濠东侧和珠江北岸向东发展。光绪末年,广州浸信会不满足于城内东石角教堂,在东山购地建房,先后兴办一批礼拜堂、教会书局、学校,使东山得到大面积开发。宣统三年间(1911),广九铁路通车后,外国人和本地富商在东山大建住宅,“地价日增,屋宇日盛”。5.沙面 沙面是位于珠江白鹅潭的沙洲,**战争时为城防要地,**战争后,英法两国于咸丰九年(1859)向清**强租为租界。其后挖掘沙面涌使与北岸隔开,只架设一石桥过岸。咸丰十一年(1861)沙面西部7.4万平方米辟为英租界,东部4.4万平方米辟为法租界。沙面的开发有统一的规划,形成完整的方格状道路系统,街中间有街心花园,各国领事馆、教堂、学校、洋行、住宅、俱乐部,旅馆等以各具特色的西方近代建筑形式,错落有致地分布街道两旁。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邮政局、电报局。医院、运动场、清洁队、码头等近代市政公用设施也在沙面兴办。俨然是一个近代城市雏形。 **战争以后出现的洋务运动;波及工商业发达的广州。两广总督瑞麟、张之洞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在广州办起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广州出现城市近代化的变化。光绪十二年(1886),在天字码头堤岸筑起第一条马路,长40米。光绪十六年,旅美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我国第一家电灯公司。光绪二十九年,广州至三水铁路通车,广州城内设电话总局。次年,设邮局,创办戏院。光绪三十一年,官商合办自来水厂。次年,粤汉铁路动工,广州设立无线电报局,创办自来水公司、建水塔。宣统三年(1911),广九铁路通车.广九火车站筑成,使河沙向南大量淤积连片,遂辟白云路等马路。

广州的历史有哪些?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明清时期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标签: 铁线透骨草 男女必看 教你初夜四个小妙招 客厅沙发的摆放位置 陈姓跟哪个姓不通婚 结婚可以母亲牵新娘上台吗 野菊花 男人这样做活得更“滋润” 波罗蜜 芦竹根 旋花 南瓜子 吉三代 住几楼最旺 ​一进门看见横床好吗 床位摆放忌讳有哪些 海棠花象征着什么 金丝藤 家里进白猫的真正预兆 隔山香 服饰 鹿代表什么象征意义 地方特色

海南网 » 广州市天河区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老广州来看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