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8:13:01 阅0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又经过明、清两代许多文人的不断增补,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结交僧侣、道士的人就不是好人吗?难道佛教、道教不是劝人向善的宗教吗?

其实古人,特别是古代读书人眼中的出家人形象一直都不太好。如果看《三言二拍》之类的古典小说就知道,其中描绘了很多贪婪、狠毒的出家人,代表着古人眼中出家人的一般形象。对于出家人,古人还有很多侮辱性的称呼,比如管僧人叫贼秃,管道士叫牛鼻子、妖道等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很多出家人并非因为信仰,而是为了谋生计才出家的。

在古代,百姓们都需要交丁税,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但是,出家人却是不需要纳税的。其他百姓辛辛苦苦劳作赚钱,而出家人呢?混得差的可以给人做法事赚钱,好一点的坐在庙里等人送香火钱,混得最好的则坐拥大片土地,就像俗世的地主一样。所以很多人看到了这其中的好处才出家的,他们并非真心想修佛、修道,仅仅将出家视作一种职业,自然不会认真遵守戒律,因此出现了很多酒肉和尚,喝酒吃肉甚至犯淫戒。

而且,古代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性比较低,但出家人们可以利用行脚、化缘的机会云游四方、走家串户。所以他们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打听、传递各种流言蜚语,东家长李家短,那些居心叵测的出家人还可能利用这一机会作奸犯科。因此在老实本分的人看来,这些走街串巷的出家人无疑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会带来很多治安问题。

居士我认为,可能正因为这些原因,《增广贤文》才会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当然这一句话并非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僧人、道士,但是那些真正修行的出家人,他们一心向佛、求道,也不会轻易与俗世之人交往。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其他网友回答:

《增广贤文》经过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修订,该书中很多句子也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可以说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家经典,可以看做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其中强调的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更是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

该书中所说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意思很直白明了,就是劝人不要结交僧人(和尚)和道士。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儒、释(佛家)、道三家曾经长期争夺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他们骨子里是不和的,儒家排斥僧道两家是很自然的。


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排斥为主。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大儒韩愈,他在给唐宪宗上的反对迎奉佛骨的奏章中说:佛法的事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等等。

儒家是入世观;佛教是超世观。儒教讲的是今世,即世间法。佛教认为法通前世、今世、来世这三世代,有世间法,还有佛法。儒教重做人,佛教重心理。儒教受众主要是读书人;佛教受众更多的是庶民百姓。


儒家和道家又如何呢?儒家讲入世,道家讲无为。儒家要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道家垂拱而治。儒家说行为要合乎客观规律,道家说人即自然。所以儒家学者基本上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负,在学术上,儒家重视道德,注重品性;而道家自老子创立以来,就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道家崇尚“无为”,即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定数,不应该人为的去干涉。


当然儒释道在长期的争斗中也有互相融合、吸收;互相影响、借鉴的部分,这是题外话了!


所以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世俗化的《增广贤文》训导世人不要搅和到僧和道那一滩去也是很自然的,即所谓“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其他网友回答: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谢题主提问!

《增广贤文》集名言、俗语、警句之大成,古往今来,很多人爱不释手,其言教人如何洞明世事,如何处事做人,其言通俗易懂而又博大精深,也是古代儿童启蒙所读之书。

读古人的书,必须一分为二的去读,分清精华与糟粕。

《增广贤文》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之说,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真正为僧为道者,那是一心向善,不为利不为欲的人们,无官欲无色欲,是绝对的休生养性怒视邪恶的人。然而,道中有盗,盗中有道,无数世人中也包括了很多读书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物欲和美色当成终身追求的唯一目的,真正僧道者视金银如粪土,视王侯如浮云,真正的僧道也绝非是"假洋鬼子"。但是,有些出家人,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家,或腰缠万贯,或美女左右,或为了某些不可告人之目的。所以,我们看问题当辩证的去看,正如那些中饱私囊,欺压良善的贪官污吏,什么时候都让

百姓痛恨,但这些货色毕竟是少数,都是会被历史的洪流湮没。由此,看问题要全面,切莫以偏概全,要看主流,看大方向。

所以,本人认为《增广贤文》里"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有失公允,有偏颇之嫌。

其他网友回答:

答:《增广贤文》说的并不代表真理,里面的有韵谚语和文献佳句只是某人、某时、某地、某境况的有感而发,绝大部分都是处世心得,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应性,但也不乏偏激、狭窄之言。

举一例,比如其里面说的: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出这句话原创者因为穷、因为遇难,在求援、求助过程中受到过的奚落、挖苦和白眼;他在愤慨无限地说出这句话时,不但是对世道的控诉,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对身边人的惇惇告诫。

现在,我们读这句话,不但要深切感受人情冷暖的残酷,更要时刻告诉自己要自珍、自尊、自爱、自强。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金玉良言,足以指导我们谨记行事,少吃亏,少碰壁,少招人烦,少招人嫌。

但前面说了,既然只是经验之谈,自然就有片面性,不能代表全部。

你比如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说的是封建社会司法黑暗,权钱勾结,黑白颠倒。

在旧社会,这句话无疑是有一定的广泛性、有一定代表性的;但现代社会就不适用了,申张正义、惩恶除奸就全靠司法部门了。

同样,“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从普遍社会经验来说,这句话真的充满人生哲理。

要知道,僧人中,有一心向禅的高僧;道人中,也有追求清静无为地修行的道人。

但这部分人,绝对是少数。

更多的,是一些好吃懒做的无良子弟、流浪破落户、甚至地痞、流氓、盗匪、杀人犯为了生存,挂羊头、卖狗肉,加入到僧道队伍中的。

《水浒传》中有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形容和尚队伍: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为什么对和尚的评价这么低呢?书里面的解释是,和尚每天就是打木鱼念佛经,既枯燥无聊,又没有俗事烦身,堪称世上第一闲。并且,他们一日三食由善士施主供着养着,住在高堂大殿僧房,高枕无忧,那么,就容易胡思乱想,生出事端。

一句话,僧人队伍和道人队伍中,有绝大多数是“假僧人”、“假道人”。

去和这些“假僧人”、“假道人”厮混的人,能好得了吗?

最后补一句,宋朝大词人苏东坡一生就爱与僧道为伍,但是,他结交的都是得道高僧、道学宗师,自然就不在“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的范围内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本是正一道士,因没读过《增广贤文》,不妄加评说此书,只是身在玄门,知其中之黑暗,真修者几人?贪婪狠毒,同门相残,弱肉强食,坑谋拐骗是现世玄门中普遍现象,美其名曰宗教信仰,其实是某些所谓大德高道谋生的职业,那有半点信仰,真修者又处处被打压,修行无门,只能仰天叹曰:真道何在?

其他网友回答:

《增广贤文》并非某人先贤的著作,它更像中国古代民间谚语集成。说白了老百姓的话,话糙理不糙。就是这样,但凡是可以被延续下来的东西就有它的价值。

其实表面来看僧道都是属于宗教人士,有神论者,怪力乱神经常会蛊惑人心,让人不切实际,这些是儒家所不主张的,儒家主张做人的学问,所以不希望读书人结交僧道,整天想成仙成佛,贻误学业,所以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求神拜佛,影响功名利禄,影响在世间的作为,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古人对这样的事情还是看的比较重的。一方面古代人尊重各个信仰,一方面有觉得为人一世当然要有所作为,不管大小,至少要上对得起父母,下要照顾妻儿。而古代的很多僧侣道士,倒是不太正经,正经修佛修道的人,都很少入世来搅合他人清幽。那些不齿之事常常是这些人背地里干出来的,而且古代很多乞丐流氓犯事之人,假借遁入空门逃避惩罚,这也败坏了佛道的名声,也让很多良家妇女被引诱,所以世人很怨恨。

而且佛道运是华盖运,古人说和尚交到此运不错,但是凡人就倒霉了,就想现在的人不愿意跟流氓打交道一样,佛道都是让大家舍弃,很多人根本不会听从,觉得完全是让他们辛辛苦苦的付出,被一朝全部打散了。于是古人对这个群体喜忧参半。就是这个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明显是有些断章取义之嫌。《增广贤文》是我国明朝时期编写的一部儿童启蒙书籍。它汇集了中国从古到今、大江南北各种格言、谚语。究竟著书的作者是谁,现在仍然是一个谜。仅仅知道在清代同治年间,有一个儒生周希陶曾经对该书进行过重订工作。《增广贤文》很可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在《增广贤文》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并不是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全句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这时就会有人判断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只有那些坏事干得太多,怕鬼神惩罚的人,才会结交僧道以求慰藉,而心怀坦荡的君子才不需要神佛护佑的。

也有人说:你们都理解错了。在古时,僧道基本上有以下这几种:一、真正有信仰的善男信女、二、不务正业的人、三、江湖上人犯事躲避官府的辑拿......而一个做事问心无愧的人基本上都不与他们打交道。

更有人说:从汉代以来,皇室独尊儒术来巩固皇权。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了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而其他的学术门派统统被视为旁门左道。所谓“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就是标准的唯我独尊思想在作祟。

难道这句话真的是以上那些解释吗?其实在恒实看来,《增广贤文》全书的内容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民间。那么咱们所需要的答案就要从民间去找寻。做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就要贴气,就要食人间烟火,做一个饮食男女。

而一旦成为了僧道,其本上就是不事生产劳动,整天求神念经。而最关键的不繁衍后代,这对整个社会、整个血脉延承都没有什么好处!僧道是出世。而做为一个普通人而言就要积极入世。这才会有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样一句话出现在《增广贤文》里。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明朝时期的儿童启蒙读物,其中收集了很多名言警句,十分具有教育意义。放到现在,其中一些观点肯定是不适合的,毕竟时代在发展,但绝大多数还是非常精辟,作为小孩子的启蒙读物还是不错的,只是家长要学会鉴别。

比如这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劝人行善,古人相信因果报应,行善不但是一个人道德品质高尚的表现,更是为自己和家人子孙积德。所以只管去做好事,不要问做了好事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因为善有善报。

当然了,如今社会,行善还是要长个心眼,我们不求行善为自己带来天大的好处,但是也不要让行善为自己带来恶果。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这一句太过武断,带有明显的刻板偏见。

上句讲行善,下句肯定会说到作恶。字面上没有直接写出,但是结合上文,可以自己理解。

通常来说,结交僧道,是为了向神灵祈求平安,大部分善男信女是这样的,但有一部分人,是在作恶之后,因为心中恐惧,所以采取拜佛求道的方式,寻求心灵上的慰藉。

有句俗话叫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反过来说,你做善事多,不用刻意去寻求神灵保护,神灵自然也会庇佑你。

这里说不交僧道,是说不刻意去结交僧道,求仙也好拜佛也好,讲一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都不是刻意为之的。

所以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因做了恶事而刻意去结交僧道,这样的人是好人。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与僧道结交就是坏人。

这个因果关系很重要。

僧与道

另外,僧道也并非全是坚定的信徒,特别是在古代,僧道里面更是龙蛇混杂,如果相交不慎,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水浒传》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例子,鲁智深去当和尚,是因为身负命案,法律规定不追究和尚的刑事责任,所以鲁智深不是诚心信佛,而是把出家当做逃避法律责任的一条路罢了。好在鲁智深本性不坏,是《水浒传》中为数不多的真英雄,你要让宋江、吴用直流去当和尚,整个门派都完了。

后来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不就是因为在瓦罐寺遇到了催到成和丘小乙这一僧一道么,他们就是妖僧淫道的代表。

《朱子家训》也有类似的说法:“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三姑就是道姑、尼姑、卦姑,这都是淫盗之媒,可见在古代,人们对僧道的印象却是不太好。

当然,真正有修为的高人并不在此范围类,不能一杆子打死所有僧道,这也是我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太过武断,带有明显的刻板偏见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个成语听过吗,“佛口蛇心”,不交僧道就是让人不要结交“佛口蛇心”之人。

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多少有贬低僧道的意思,其实不是。这个问题必须涉及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

从理想层面看,佛道都是非常高级的宗教信仰,如能入门,再有佛道门中的师父指点交流,那么对于个人修身养性、明心见性会大有裨益。

古时候,大文豪苏东坡的好友就是僧人佛印,两个人一起谈诗论文互相切磋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将二人的友谊大肆渲染,二人互斗机锋的故事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充满禅机的故事,有的作品还讲到苏东坡最后还是被佛印所点化。又比如,《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点化了贾府中最有佛性道根的贾宝玉。真正有修为的僧道会对普通人的提升精神境界有所帮助。

可是从现实层面看,僧道中也不乏“坏分子”,一类是假冒的僧道,一类是佛道门中品行不端者和败类。其实在今天,还可以再拓宽一些,也包括打着其他宗教旗号的不良分子。

这样的人虽然不在多数,但往往活动能力最强。因为他们既然穿上这身行套,那么就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靠它骗吃骗喝,骗财骗色。同样是古典文学中的例子,在《水浒传》中,杨雄之妻潘巧云就是在上香之时与贪色的裴如海勾搭成奸。

《金瓶梅》中,西门庆正妻吴月娘最好结交尼姑,其中有个薛尼姑年轻时嫁过人,后来卖东西时跟寺庙里的小和尚小童调嘴弄舌勾搭了五六个,岁数大点了就靠走家串户给大户人家的女眷宣扬“佛法”,弄些香火钱和印经钱。小说点评者在评语中多次批评吴月娘不该与这些僧尼来往过密,认为好人家如果家宅平安须远离此辈。

又如,《三国演义》里的著名的“妖道”张角三兄弟,就是靠发符咒治病网罗了很多信众,成了说一不二的大法师,借机发动了黄巾之乱。

往小了说,这些假“僧道”本质是骗子;往大了说,他们当中还有打着宗教名义的“邪教分子”。总之,不管他们的身份如何,可统称为假僧道。

有的骗子虽然是世俗身份,但往往会将自己的身世攀附在某个宗教上,编造自己如同神话一样的经历,比如年少时曾受过宗教高人传授法术异术等等。这些假僧道包括打着其他宗教名义的冒牌货们因为其假身份而自带光环,一部分百姓对之深信不疑,虔诚供养,把自己的钱财乃至整个身家都奉献出来。这些骗子不但好吃懒做,白取钱财,更过分的是还作威作福,对尊重崇拜他的人们进行精神控制。

多数骗子即便没有太大的能量,他们也常常会以“化缘”“结缘”的名义招摇撞骗,以“游方”的名义“免费旅游住宿”。骗子游手好闲而不是因为苦修必须靠他人供养,他们往往舌灿如花,很会迎合信众的心理,人们还真以为他们是口吐莲花。

可是,当这些骗子们真正谈及他的教门时便露出了马脚,他们说的宗教教义往往错漏百出,驴唇不对马嘴,对宗教稍有研究的人往往就能看穿他们的真面目。当然,还有一些“高层次”骗子,可能确实掌握了比较多的宗教知识,就是说一套做一套,那样的“高端人士”一般人想在生活中遇到还真不容易。不管怎样,假以时日,骗子们终归会暴露本相。

说这些不是为了否定宗教,去伪存真,戳穿假货,反倒更能让我们认识很多宗教真正的智慧之处。

想想《西游记》中的唐僧还是精通佛法之人,他还遇到了“小雷音寺”“灭法国”这些假僧假道,这其实就是告诫一般人就算是有虔诚的信仰,也还需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可毕竟一般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什么是真正教义,也缺少辨别真伪的能力,所以《增广贤文》上才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其实同是在《增广贤文》这本书中还有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其有意结交“僧道”,倒不如从一点一滴生活中的好事善事做起,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真正宗教人士也会对你表示尊重和钦佩。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意思是说,只要一个人问心无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然就不需要与和尚道士打交道了。换句话说,常和和尚、道士打交道的人,基本上不是什么好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功能上看,和尚、道士在中国的职能和基督教里的神父类似,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积累功德,从而为大家赎罪。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大量的故事都是一个人最后坏事做尽,最后就出家了。

比如金庸小说就有大量这样的桥段:比如《天龙八部》里的丁春秋、倚天屠龙记里的谢逊。都是生前罪大恶极,然后一出家,比如谢逊居然就能修成正果。

然而,并不是每个坏人都能成正果当高僧的,绝大多数人和和尚、道士打交道,说白了都是于心有愧。

同时,和尚道士基本上是不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他们靠朝廷拨款、靠富商的香火钱就足够生活了,而且生活的还很不错。所以和尚们很难想象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你为什么要种地?

你为什么要朝九晚五的去卖包子?

你为什么起早贪黑的给你儿子赚奶粉钱?

废话,人家江湖身不由己啊,谁不希望当和尚一样的生活?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地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所以一定要与和尚、道士保持距离,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

标签: 角果木叶 男人房事后吃什么最要命 33朵玫瑰花的含义有哪些 玫瑰朵数的含义大全 女人的这些“小问题”竟彻底毁了老公 新婚夜夫妻第一次相处是怎样的心情 须叶藤叶 天文草 男性性能力强的特征有哪些呢 杜鹃花叶 冷地卫矛 男人色情还是女人绝情? 鸡肾参 女人出轨对男人的影响 模组 兹拉塔 药鼠李实 1.5匹空调额定电压额定功率额定频率 水牛角 业务 房门颜色禁忌 增广贤文 僧道 好人 便是

海南网 »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