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哲学咖一枚,想问问“是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行为日常还是儒家是按照人之本性制定的”?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8:10:05 阅0

野狐试答

题主好,你的问题很大,也很有价值,通俗讲儒家思想来源于生活,依人性而产生,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它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现在和将来依然会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讲,你这个问题主要是涉及到“礼”的问题。

“儒”的本意是需的意思,儒家思想发端于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体系。说到儒家思想必然马上想到孔子,其实孔子是三代文化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儒的思想,并把它进一步发展光大,后世称为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形而上的东西,属于道体,对个人而言就是你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要高,对国家社会而言是社会和谐稳定、国泰民安,就是仁政问题;“礼”为形而下,属于器用、工具、手段,古代礼法并用,相当我们现在的各种规则、制度、法律、法规等。简单说就是要通过“礼”来达到“仁”。

就像我们现在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颁布,都是要根据社会实际的情形设定,并不断调整、改变。法律、法规、制度等只是一个工具、手段,是要通过这些来调节、规范、管理社会生活,以期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繁荣,“礼”和“仁”的关系也是这样的。

司马迁《史记 八书第一 礼》中说到“……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由来尚矣。”“礼”是从生活需要中产生的,回头服务于生活。儒家思想也是如此,所以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讲过:儒家就是米粮店,过日子天天需要去光顾;道家是药店,有病就找他,但目前没有双黄连;佛家是酒店,偶尔需要去那里潇洒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无论什么思想,都是出于对人性的理解而论,无所谓儒,佛,道。

儒家劝人主动入世,修身治国平天下:佛家劝人出世,但不强之,或为或不为,无所谓悟,无所谓不悟,悟即悟,或度人,或度己;道家无为,无为即有所不为,也即有所为。

影响你的,只有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我大学是在曲阜师范上的,所以我对孔子他老人家极其敬重。但排除情感因素从本质上看,儒家的大范围传播(刚开始时)以及几千年的传承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看重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的实用性。(就好比欧洲教皇国从公元7世纪形成雏形,1929年才宣布教皇国结束,这期间天主教作为一种信仰被用于教皇对民众和国家的统治。)仁而为心,礼而为形。统治者对臣民要心怀仁慈,臣民对待君主和神明(君主被誉为天子,君主之上冥冥之中还有更大的权利)要严格执行礼的要求,这就好像一张人民和统治阶层之间的契约:统治者说“我好好干,对你们好好的,要不然天道会将我废掉”民众说:“我好好干,不违法犯罪,要不然你把我废掉!”

所以,儒家不是按照人之本性设计的,它只是某种程度上符合人的本性。而它确实在几千年里潜移默化对我们带来影响,而且积极的方面居多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可能是要询问的,儒家的思想是否符合个体人性的张扬。这个高一的同学通过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当代价值观的了解,(西方思维为主导的语言环境下的表述)自然得出结论是儒家文化压抑了个体人的本性。我接下来的阐述希望对你了解儒家文化,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现实性,有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儒家理论起源于孔儒,倡导模仿周公社会治理模式,以礼法为手段、血缘家庭家族为纽带、确立君臣父子……之间的等差关系,在自然社会环境下达到“集体求存”。这也是符合自然界一切生物种群求存法则的规律。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及不断因生产能力的改进,而使人口剧增生产资源相应的有限,迫使人群社会矛盾激化,而儒家理论文化诞生于社会矛盾激化,结构混乱之时,也是孔子从周的理想社会形态。我们这个民族特性,是集体求存,儒家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经历了几次新的因话语权需要,给予理论重置修订注解。先孔孟之儒~董儒~朱儒大致的变化,越来越强调皇权和皇家的统治,脱离了自然赋予人群社会的共存天性。从这点来看也说明了儒家的原始概念变更,脱离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现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符合了中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底层逻辑上也是合了,早期儒家文化的底层思想,集体求存。但也约束了西方个体文化的充分释放。西方个体文化的释放,也使得西方整体制度也达到了,资本实际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和中国古代权力集中在,皇权家族手中是一回事。这也是现代资本社会形式处于矛盾激化的原因。这都是资源与人口生存不匹配所致。

其他网友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什么是人的本性,中国自古就有性善性恶的争执,其实,人的本性只是生存的本能,无关善恶 。人类从个体上来说,要生存得跟同类争,跟其他异类争,跟自然争,要争就想独占资源,从这个角度上说是恶的。但人类从个体上与动物和自然比是落小的,人类在进化中一点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彼此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当合作规模超过血缘关系,要想合作必须取信于彼此。怎么取信于对方呢?首先双方得有共同的价值观,儒家思想就是这样价值观,中华民族2000多年经历多个朝代的更迭都没分裂就是有这样的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信任的基础,合作的基础。儒家思想里的孝实际稳定血缘关系的合作 仁义是更大范围合作的价值观基础,所以说儒家思想为了人们更好合作建立起的社会性需要。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种思想其实不是孔子创新,而是孔子中继"周公"制定的"礼",《大学》、《中庸》是孔子继承周礼而收集整理出来的。孔子觉得还不够,所以就招一批学生广为宣传自己主张,可是当时战乱孔子思想没有谁去采纳。到了汉武帝时,经历了"七王"之乱,秦末之乱,董仲舒在历史与现实中发现:国家稳固,需要秩序稳固,秩序稳定需要一种统一的思想与制度来约束,于是董氏向汉武帝献策,才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思想与国家意志,然后国家在礼仪、日常行为按照儒家思想予以细化、落实,并把这个权力交给家长、族长、皇帝,是为三纲,三纲既又道德约束,又有法律(宪法)约束,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就成为习惯,习惯了就成为一种基因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两者应该是会相互影响的,儒家思想与哲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也是两千多年来持续不断的;但是,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都离不开作为人类一员的特性,他们仍旧属于百姓,也难免就会将百姓的想法和原则加入到儒家思想中去,从而丰富了儒家的哲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带有你问题中所提到的“定制”的成分。

一方面,儒家重视礼制,孔子终生都在努力克己复礼,礼制就是礼仪制度,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也是德治的重要基础。儒家规范礼制,就是想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的形式,来达到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并通过法律的惩罚来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礼就是理,所以儒家认为,如果不推行礼制,大家都不讲理,那社会就乱套了。儒家也重视个人的修养,《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儒家“三纲领”。明德,就是使德行光明;亲民,亲通假新,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要知足,知足才能不辱。同样还是《大学》提出了儒家的“八目标”,即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政治论的治国、平天下。因此,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都在天地君亲师的框架内维持儒家思想的领导地位,因为相比于道家、佛家,儒家的道德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加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和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也更能影响甚至禁锢人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另一方面,儒家也是与时俱进的,那么与时俱进的基础是什么,应该就是时代精神,比如说南宋程朱学说形成的理学,就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理学丰富了儒家思想,对天理人欲提出了新的看法与见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学是根据南宋百姓的需要而定制的儒家学说。

所以说,相互影响的说法可能更好一点。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思想之精华在于一个“理”字,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做“活人”的道理,而不是做“死人”的道理。人要活的话,请遵从儒家思想;人若要作死的话,肯定是背离儒家思想的。

“情”与“理”相通,并曰“情理”。做人做事不“通情达理”,势必行不通!儒家思想不是影响我们,也不是人为的设定,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规律性总结。“情”是人与人之间基于“理”的良性互动!

其他网友回答:

1儒家思想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传承几千年肯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深运影响。封建社会其实是外儒内法,表面上倡儒,以和谐社会,内在上是严刑峻法维护君权。

2儒家思想是古之大家研究社会,剖析人性,结合实践而发展起来的,是很有深度的,倡导遵循本心,求善去恶,自我革新修正,让人的言行思想归于中正。愚以为,它是理论实践相互验证完善并发展的,是教人入世的思想,并不完全按人之本性制定。

其他网友回答:

是儒家在潜移默化我们的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韩愈、刘禹锡、苏轼、柳宗元无一不是充满着儒家的骨气,虽然一再被贬,但仍不忘家国天下。这是我们知识分子的灵魂与骄傲。

标签: 夫妻同房后精液老是外流是怎么回事 养乌龟后感觉自己运气不好 门对树怎么破解 门对树有什么讲究 幻核 猫进家里是什么预兆 毛草龙 眼睛红红的像出血一样是怎么回事 最能调动性欲的几件事 榆皮涎 白血病 刺竹笋 粟米泔汁 接亲车队有什么讲究 单纯什么意思 2022年10月19日最新消息山西省吕梁现有确诊数量 山西省吕梁昨日新增数量 白背小报春 药茴香 大暑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大暑节气的风俗饮食 旱莲花 4渲染图 儒家思想 儒家 潜移默化 高一

海南网 » 高一哲学咖一枚,想问问“是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行为日常还是儒家是按照人之本性制定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