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真正读懂《老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7:47:06 阅0

非常遗憾地说,要完全读懂老子,已经不可能了。因为《道德经》成书太早,文字的演变,以及历朝历代的增删、粉饰,其原貌早已如镜中佳丽,脸廓虽存,五官却模糊不清……。不能一窥其原貌,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如今,虽说不能百分百读懂《道德经》,但是如果采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是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真实的老子的……



我总结的方法如下:

1、让自己“置身”老子生活的年代——时代决定视野。

2、了解老子是什么人——地位决定视角。

3、了解《道德经》是写给谁看——好书不可乱用。

4、不选单一版本——博采众长。

5、不迷信专家解读——尺有所短。

6、争议越多之处越多思——有争议就是没答案。

7、卡壳时找帛书楚简的影印本——从古文字入手,溯本归源。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愚见,仅供大家参考!若有疑难之处,欢迎加关注共同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先说答案

真正的读懂老子,就要走上老子这样的圣人走过的路,然后一步步成为一位经天纬地,经世济民的华夏人。

这样,才能真正的读懂老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只有走进一个人,才能理解一个人。

老子,是一位道家圣人,一位三皇之学集大成者。

三皇之学,便是华夏锚定天地之道。

因此,“闻道、入道、守道、得道”,这是读懂老子的前提条件。

老子之道

什么是老子之道呢?

老子之道,说的是以“道”御天下,使天下得以长久太平。

这样的“道”,以之治身,可以尽享天年,以之治家,可以家族兴旺,以之治国,可以国泰民安,以之治天下,可以天下太平。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道,并非人的发明,而是源自天地,天地不改,道亦不变。

老子之道,向前追溯,可以追溯到黄帝,黄帝之道,是羲皇,是神农这样的开天之圣而来。

开天而立人,则天而定人。

伏羲黄帝这样的圣王所立之道,锚定于天地而来。

在黄帝以前,圣王以天道治天下,百姓淳朴自然,圣王清净而天下自正,到了黄帝的时代,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事务的日益复杂,人们需要有一套更容易执行的社会秩序来稳定社会结构,圣王也需要更多的社会管理者参与到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于是,黄帝垂裳治天下,一套效法天伦而来的人伦秩序建立起来了,从此,圣王开始以人道治天下。

从伏羲到黄帝,从黄帝到老子,老子之道,是华夏一脉相承而来的天地之道,是真正的大道、至道。

要想读懂老子,也就是读懂正统的华夏传统文化,读懂真正的人类文明。

华夏之道

华夏之道的核心,就是一个“道”,以“道”经世致用,用“道”之长久统御万物,使天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这样的“道”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黄帝阴符经》、《素书》、《黄帝内经》、《庄子》等先秦典籍中。

道由天地而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以此道御物,先为圣,后王天下。

伏羲而来一脉相承的道、儒、法三家,讲的都是同一件事:内圣外王。

三家之说,一道各用,应时应事而不同,核心,都是一致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什么又是华夏之道呢?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讲述了华夏思想文化的宇宙观,也就是对天地、宇宙的总的认识:

“道”为第一因,“道”生出“无”,一种混元之气,纯粹的能量,无质无像。“无”生出“有”,有质有像,始可有名,“有”生出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一个东西存在着,在天地存在之前,它就一直存在了。

它是那么的静极虚极,它亘古不变,永恒的运行着,却永远也不会殆尽。所以,天地都是它孕育出来的。

我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好用“道”这个字来形容她,一定非要说明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也只能把它称之谓“大”。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太极与阴阳为三,阴阳两精相搏而生神,神得一而灵为冲气,阴阳以神相合,天地精神演化万物。

正是基于这样的宇宙观,这样的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伏羲这样的圣王,由天文而人文,将“道易”思维用于指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一步一步由道家而儒家,由儒家而法家,最后道儒法三家并用,形成了正统的华夏之道。

华夏之道的集中体现,就在《道德经》中,它的核心,就是生和久。

人,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得享天年;

家,如何才能子孙兴旺,长盛不衰;

国,如何才能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天下如何才能长久太平。

唯有尊道贵德,抱道不移,以华夏之道,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

道-天地-万物;圣人-天下-百姓。

开天而立人,则天而定人。

华夏之道,便是锚定这片亘古不变的天地而来的长生之道。

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地传承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此道。

其他网友回答:

真正读懂《道德经》只要四个字——就事论事。

对老子以及他的“五千言”既不要无限制的拔高,也不可以因为读不懂而随意贬低。

第一,老子的《道德经》是为谁而写呢?

很明显,老子的书不是写给一般老百姓看的,老子的对象应该是当时的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们,老子为他们指出了为政之道以及为君之道。

什么是为君王之道呢?无为而治。圣人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这段话当然和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老子为谁写了这本书?

第二,写作《道德经》的时间。《道德经》成书时间应该比《论语》要晚一些,应该是在战国中后期。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天下大乱,礼崩乐坏。

和孔子不一样,老子没有主张“克己复礼”,而是要回到更加古老的过去,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远古时期。

回到过去,回到虚无缥缈的“道”,即自然规律那里去。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都是“天意”,只有遵循规律,无为才能无不为。

总之,《道德经》或者老子的精华在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在于“盛极必衰”,在于“福祸相依”。另外,从《道德经》派生出来的道家的养生,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

很简单,《道德经》如果真的是无所不包的奇书,为什么历代的统治者不将这本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呢?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也是如何读懂《道德经》的真谛。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择取善本读之。目前《老子》有传世文献本、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北大汉简本等四个版本,传世文献本可以参阅“新编诸子集成”系列的《老子道德经注释》和《老子注释》;郭店楚简本可以参阅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简》;马王堆帛书本可以参阅文物出版社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北大汉简本可以参阅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这几个版本要对照读,比较《老子》文本的增改。

第二,对于时代了解。文本不能脱离时代存在,以上《老子》版本经历了战国秦汉的形成过程,这就要对战国汉初这个时代环境有所了解,可以参阅杨宽《战国史》和林剑鸣《秦汉史》;《老子》思想同时又要放到战国秦汉思想史这个时代环境去了解,可以参阅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思想通史》的一、二卷和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学术通史》的一、二卷。第三,掌握学术成果。学者的研究是快速理解的铺垫,可以看相关的研究综述论文,再从中找到感兴趣的学术著作。

总之,真正要读懂一本古书,不要期望能走捷径,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己同时也要熟悉文本,才能有自己相对中肯的见解,而不会被网络夸大其词的说法迷惑。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是一本人生智慧书。

读懂它的前提条件是:

其一,要有扎实的古文功力。

其二,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其三,要有历练后的风轻云淡。

其四,要有外王内圣的人生情怀。

其他网友回答:

读懂《老子》并不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而是缺乏大家对《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本书的统一认识。假设有了统一认知,翻译成现代文,那么谁都能理解,并不需要什么前提。

由于两个原因导致大家对《老子》这本书的认知很难统一:

其一、非常精炼

老子至少在五十多岁储罐的时候写的这本书,其凝聚了这五十多年来的人生感悟和总结,而且用词节俭,文字越少,越难正确理解,因此比较难懂。再加上时代久远,有些字词的意思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更加难以理解。

其二、道教文化的影响

道教文化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有一定的渊源,而道教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往往在解读道家思想的时候,多少会带有道教思想在里面,从而导致理解上的误导。


《老子》更多的是以中国人思想的管理之学,又属于哲学范畴。在古代,管理之学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皇权的统一。而现代,已经非常开放,不再有这样的受限。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有合适的组织一同研究《道德经》,并将其解读进行统一化,然后翻译成现代文,以供大家解读。


我自己读了很多遍,受益匪浅,从我接触来看,我觉得有几个人对它的解读是特别认可,白岩松老师,已故的台湾教育家曾仕强老师(其中部分观点不认可)。


欢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希望可以将它翻译成受大家认可的一本书。

其他网友回答:

以正常人的思维,把老子当作一个正常人而不是神,也不是精神病患者看待。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观而不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的史观分析老子的文章。

以详训诂,明句读的求实的态度,尊重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客观地解读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凭主观想象,胡乱添加文字中本没有的意义,更不能以杜撰的故事为依据胡说八道。

胡说老子的文章太多,必须避免先入为主,要摒弃杂念,不戴有色眼镜地去品读老子。

老子的文章是写给士大夫和君主的,是给人看的,不是天书,所以千万不能当作天书理解。老子讲的“道”,是人间正道,是光明之路;老子讲的无为是不瞎扯腾,要顺应自然。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抛开单纯的人伦之道,《道》5000字,皆是天道,不要随意对老子的话进行降格处理,搞成了当代哲学,甚至是心灵鸡汤。

其次,摈弃后世的训诂学,避免牵强附会,不要试图用后世的语言逻辑、典故来曲解老子的话,老子的话都是至简大道,是锚定天地,亘古不变的真理,是对三皇五帝道术的传承和总结。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道德经》没有前提条件,先傻傻的诵读!下面是今天刚发的一篇文章。

古人的学习方法

一:古人的学习方法

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

先,傻傻诵读,以不理解,达成理解。

诵读,向内求、开心、静心、习静定……开启本有的慧智!

诵读,与文同频共振!仓颉造字时“惊天地泣鬼神”,万物皆有能量!故我们要说好话、做好事,看正能量的文章等。

诵读,还可排出体内浊(病)气!

本人诵读时体悟到了,古人诵读时摇头晃脑是体内气足而自动。诵读《道德经》遍数多了,自有明辩力!

我参加了开心书院第二届“首一百”,下面是顾老师写简单的小结语:

"我们道一百,7天100遍,有的一天25遍,有的身体发冷,受不了,去年的十月份道一百第二期的时候,有的人把被子披身上,有的拉稀,冒汗,呕吐,身体上很多反应,这7天相当于闭关,专注力度强。读经,聚阳气,阳气一足,病气、阴气、晦气往外赶,赶的方式,发冷,排病的反应。有的人心情变化,高兴坏了,全是喜悦。心烦的也有,杂念不断,集中不了精力,杂念多得象瀑流,读经把杂念排除了,阳气进入无意识,把阴气翻出来,排出去,7天下来轻松了。7天之后,心是空的,非常舒服。压力消失了,7天之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收获,因为身心状况底子不一样,智慧不一样,病气的累积不一样,反应不一样。有几个人往外逃,难受,集体诵读的场非常大,心里有反映,大家都在用功激发体内的阳气,所以负面的人受不了。"

---开心书院院长顾瑞荣博士

二:古人诵读经典的典型学习案例

1:《黄帝内经.素问》至教论篇:“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雷公请求黄帝传给他医道,他愿以讽诵的方法加以运用和解析。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之意。

2:《吕氏春秋.博志》:“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

孔子、墨子的智慧和成就,都与不分昼夜地坚持开口诵读经典相关。

3:《庄子.列御寇》:“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

郑国一个名叫缓的普通人,运用抑扬顿挫吟诵经典的方法,坚持不辍,三年后成就为儒士。

4:《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反复诵读,连串竹简的皮绳都弄断了三次,可见他诵读之精深。

5:《黄帝内经.至教论》:“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十八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

“近者编绝,久者简垢”,串竹简的绳索被磨断,竹简上布满了手指摩摸的痕迹,这是长期坚持精读深诵的明证。

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魏略·董遇传》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②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③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⑤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有很深的见解,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这本书。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先读百遍吧”又说:“读了很多遍,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道教还有“千遍通神,万遍通真”之说!

这是原创文,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配合!

至虚极(若悟圆)

2018/08/21日

标签: 观音茶 阳光服饰 打虫果 月季花根 丝毛毛毡草 泡桐果 2022年10月19日最新消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现有确诊数量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昨日新增数量 男人梦到这个说明你要艳遇了 鹅肉 小谷精草 穗花杉种子 2022年10月17日最新消息山西省忻州现有确诊数量 山西省忻州昨日新增数量 吹火筒 白蝶花 雀梅藤叶 油茶根 烧香有哪些注意事项 简单小方法让女人轻松性福 农村大门三不对要清楚 鮧鱼尾 读懂 老子 前提 条件

海南网 » 能真正读懂《老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