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7:41:01 阅0

这句话也因为断句的不同,有两种理解

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般理解为,名为命名。即:无,命名了天地最初的混沌状态。有,命名了万物的母体和起源。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般理解为,名指概念。即,没有概念分化,那是天地最初的状态(天道),有了概念的分化,万物(人道,侧重人类社会)开始起源。

提前说一点,这里的有与无,都不是一般意义的存在和不存在,用程颐的说法理解,无,指本体,道理,微妙幽隐,所以叫无。有,指作用,现象,显著明显,所以叫有。但终究还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其他网友回答:

无中生有,“无”是始;“有”是基。

其他网友回答: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中生有原于道,道原于自然,自然原于人的认知。没有人没有道,没有名,没有对自然的认知,也就没了无中生有。都是人的错,都是人的愚蠢,创造了人的麻烦。待到人没了,名没了,道没了,无中生有也没了。自然还是自然。有人五八,无人四十。只有那不懂道,不知名,不认知自然的才是自然的自然。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一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应该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主要意思是说:能以语言表达之“道”,便非永恒之“道”;可用名称来界定的,便不是永恒之“名”,名称未定之前,那便是万物之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便是万物之母体。因而,总是于消解欲望时,方能看出起源之奥妙;总是于保存欲望时,方能看出母体之广大。起源与母体,二者皆来自一处但名称不同,却可皆称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才是所以奥妙之由来。

其中,“名,可名,非常名。”主要意思是指:“名”是可以用来界定的,但就不是永恒的“道”。

“无名,万物(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主要是指: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天地)的起源,名称确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王弼在解释时没有提到“天地”这是有理由的,“天地”与“万物”很难分出层次,而帛书里就没有讲“天地”只讲“万物”,所以,讲“无名,万物之始”更好理解。句中的“始”之开始,起源,而“母”指母体之意,因为“有名”,万物便出现了,即是一种母子关系。这说明“名”与万物是同时出现的,而“无名”重点在强调名称确定之前,还是起源阶段,是混沌状态,或许可以理解,“无名”犹如“无”,而“有名”便是“有”,有生于无,“有”便是万物呈现,而“无”,是“道”的本性,这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是相通的,这是老子,也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古人理解、解释宇宙的最为抽象的哲学观念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

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言,难倒了无数文人骚客。两千多年过去了,仍然在困惑着每一个试图走近老子的人。

《道德经》第一章就来了一个下马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是这样解释的:“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所以说这里的“无名”,实际上就是“道”;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道”已经存在了。

还是来听听老子自己的解释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可见所谓“无名”者,乃老子之“大道”也。 所以说,读《道德经》,走近老子时,千万不要就事论事,看完整个八十一章有个全局的概念后,再来研究细节,字斟句酌,慢慢地“悟”,最终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就会不难发现所有的章节其实都是前后相呼应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里面最关键的是两个词,一个是无,一个是有。

这是中国道家常常容易使用的两个哲学概念。

无的意思不是没有。

无的意思是没有具体的形状、功能、用途,当世界处于这样的状态的时候,就叫无。

道家常用混沌一片、宇宙未开这样的词汇,描写无这种状态。

举个简单的可能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无。

如一团陶土,想要制作各种生活器皿、祭祀器皿。

在这团陶土还是混同一片,没有具体形状之前,这就是道家的无。

无的功效特别大,因为这团陶土可以制作尊贵的祭祀用品,也可以制作日常生活离不了的生活器具。

它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道家把无,命名为天地最开始的一种状态。

明白了无,有就相对比较好理解。

有,就是具有具体的形状、气味、颜色、用途、特点的东西。

相对于无,有是形而下的一个哲学概念。

有都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它的根本在于无,有只是无的具体表象而已。

道家把这种能够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听到、嗅到摸到的东西,命名为万物的母亲。

母亲,也是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

就像是母亲孕育小生命一样,它可以孕育出一个男孩或者女孩,一个健壮的孩子或者一个孱弱的孩子,有各种可能性。

而世界上有无数种母亲,可以产生无数种事物。

这就是我所认知的无和有这两个概念。

希望能帮助到你。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上篇之«道经»第三十七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谨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用下面两图解释一下。

第一幅图:无,世界初始,就像这张图上的一个点,处于模糊混沌状态,在我们的意识中,什么都没有一样。

第二张图:有,世界慢慢放大,呈现在我们眼前。有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我们可以看出把它分门别类,也就是给这些各种各样的东西,起个名,便于记忆。

这两张图片,出自本人«感知生命科学»之健康指数一文。谬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我理解的意思是:“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出处: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因此《道德经》开篇即言“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处处都在阐发他关于“道”的哲学和智慧,企图引导读者思道、悟道,进而得道、行道。

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智慧的提升,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指导人们为人处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老子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结晶,是老子的真实生活和生命的精华,是老子启迪人们智慧的钥匙。

老子所著的五千言的《道德经》,重在引导人们去认识、体会、领悟“道”的深奥智慧,去开启人们的理性思维。

《道德经》的第一章,讲的就是有关“道”的智慧。在普通人的眼里,“道”是道路,是方法,是途径,是规律。但是,在老子那里,“道”则是智慧的代名词。

这种智慧,是我们的日常经验所无法把握的,是我们的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和言说的;它是“不可道”的“常道”,超越了人们的经验思维和日常感觉;它既是有,又是无;它深邃奥妙,不易掌握;它无形无声,超越了人们感觉的认识范畴。

一言以蔽之,“道”就是一种智慧,犹如佛教的“佛”一样——在佛教中,“佛”就是掌握了大智慧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两句是对“无”和“有”的描述,同于之后的章节中,老子老师对道的描述(可参考第二期的伴读视频)。经文括号中的第二句内容,熟读道德经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这不是第四十章的内容吗?怎么跑这里来了?四十章一共两句经文,而且相互毫无逻辑关系,前后都不挨着。而第二句完全就像是从第一章内容中,掉落出去的,随手拼成了第40章。所以现在放回 在这儿,大家看,是不是感觉非常和谐?

这两句描述“有”和“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理解得“无”和“有”,这是终极的“无”和终极的“有”。

何为终极呢?

我们正常所认知的无和有,都是相对的,二元性的。而人类视觉之外的存在,远胜于肉眼所见,且都是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存在于多种频率的宇宙空间当中。

从老子本句和后文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描述来看,这里所说的“无”和“有”是非二元性的,是绝对的,终极的存在。

绝对的空无,自 生绝对的存在,即“有”或“一”。之后为了方便说法,老子为这一事物的虚无状态,命名为“道”。在未来42章(道生一)的伴读中,我们会进一步,对这一存在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而从此处演变出来的“无中生有”这个词啊,却被后人,用在了描述如何胡说八道上。

其实几千年以来啊,我们很多词汇的使用习惯,都已经跟它们形成时的本意,天差地别了。

好了,就聊到这吧,如果您感兴趣,请来沐光灵境的主页,有更多原创视频和文章,敬请收看。

其他网友回答: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讲的,它的意思是,一开始人们来到这个世上,对万事万物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等甚么都不了解和知道。是因为认知一、二后,才有了认知。正因为这样的认知才将万事万物区分开来,所以,有就是我们认知万事万物的母体。

认知事物从无开始,从无到有,正因为有有才将事物区别开来。

事物的无中生有,是指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认知,一层一层地认知,当认知到一定程度时,又什么都不知道了,慢慢又有了新的认知。所以它玄之又玄。

这和我们今天认知事物是一个道理。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甴质子和中子组成等等。玄之又玄,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标签: 兰海高速是哪家公司 性爱诀窍帮你健康过大年 在抗皱方面,娇韵诗双萃精华液和雅诗兰黛小棕瓶哪个更好 10种食物可增加“性福感” 螳螂跌打 火焰子 奥利维亚·库克 夫妻性生活中别再墨守成规了 丽春花 椿树花 腿上长了红色的小点点是怎么回事 远嫁怎么办婚礼 远嫁女方应该去什么人 维护夫妻关系的四大性爱秘密 夫妻应该选择哪种避孕方式? 肉半边莲 晚上看到壁虎什么预兆 鼠妇画眉草 石地钱 天胡荽 万物 天地 众妙 异名

海南网 » 你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