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7:38:25 阅0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七章中是这样说的:“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从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大意是这样的:天道的作用,就象开弓一样吧!弦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低了就把它升高,弦长了就把它减少,弦短了就把它加长。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弥补不足的。但人的道却不是这样的,偏要剥夺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才能体行天道,把有余的供给天下不足呢?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圣人作育了万物,而不认为有能力,成就了万物,而不占居其功劳。他无私无欲,一切顺应自然,不愿表现自己的才德。我觉的这段话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从隶奴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的精英们,和那些所谓的伪“圣人”、假“伟人”们,不正是这样违背“天道”争权夺利,压榨人民,贪天之功,而做的吗?

本章用“张弓"来比喻天道的完满与和谐。其真正的和谐之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利益都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不与民争利,社会财富要人人平等共享。谁才能做到呢?唯有无私无欲的真“圣人"和真“伟人",才能“替天行道"。而一般人由于有私心杂念太重,为了自身利益,只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做法,表现完全和天道相反,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同样在第四十八章中提到为人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和“法天"、“法道”的真正原因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那么这两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这两句话的意义非常清楚、明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用一个物理学定律就可以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其内容是: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者说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不可逆过程中总是增加。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简单的解释为,一个孤立系统总是混乱度(熵)增加,最后趋于平均。也就是说,自然的规律就是减少有余的部分,增加不足的部分,最后都变得差不多。比如将一杯冷水(不足)与一杯热水(有余)都放在桌上,最后这两杯水都会变成常温的。但是如果将常温的水放在桌子上,它绝不会自己变冷或变热。

老子当然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他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这一结论的,类似于“物极必反”、“无往不复”的道理。总之,自然界不喜欢极端的东西。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也可以用一个效应来解释: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中。

马太效应的主要体现就是社会中的贫富分化现象,穷的人越来越穷,富的人越来越富。比如,在原始社会,大家都没有什么财产,没有贫富的差距。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却渐渐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富人拥有生产资料,可以进行资本积累,越来越富,而穷人只能出卖劳动力,受到富人的剥削,越来越穷。

当今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口拥有100万美元以上的财富,而这个精英团队同时控制着全世界46%的财富,价值约129万亿美元。与之相对的是,世界上70% 的人口收入都低于1万美元,他们所拥有的钱也仅占世界财富的2.7%。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

谢悟空邀请回答; 这是老子《道德经》“成而弗居”的一段老话 ;首先从顾名思意的角度来看:天之道、无所谓是大自然有史以来形成的一种规律、则有增补减、有圆补缺;而人之道、恰恰相反,被奴役的人们不能以亏缺来减少供奉奴隶主富贵的有余;这就让人们在大自然形成的、很多理解与不理解现象困惑中、产生对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种极不合理的现象而认为是合理的了;以至经历多少个朝代、几千年的渐次循环一直延深到有了共产党,才使人们猛醒。

当然,做为二仟五百年前的一位文人学者来说、能把天道大自然发展规律,与人道、统治阶级不合理奴隶制度、用辩证的思维式使俩者统一相对、又唯心局限性的使它们之间互斥互衬,这比之前他的孔子及儒道思想要进步的多。因为他把天道自然发展规律,让人们比作像是在拉弓射箭那样、因的制矢的来轻松对待;而对人道分配不均的道而非道的不合理现状、破天荒也是一针见血的指明:谁能够减少有余的补、给天下人不足的那份余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这就是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制度”…!从这点我想、总是在喊着劳心者治于人、劳力者至力于人的孔孟之道,绝对没有也不可能会有的创意。

当然,做为一个文人墨客,为自己的统治阶级服务、以及受奴隶、封建制度的影响,其所看透的、言行指导的、尤其是大力倡导的那些言论,无疑也是用来迷惑、禁固人们的思想,枷锁人们反抗行动的。以上是我个人对此言句的理解,不足之处共同开言探讨,决不故息高傲喷子进言,共同学习是我处友唯一宗旨!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损:就是减损,减少;

奉:即供给,供奉,奉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一一所谓天之

道,就是减其有余,而补其不足。

人之道就不同了,它是减不足而去供奉那

些富贵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两句话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深刻指出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的根本区别,并一语道破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原文如下: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老子说,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开弓弦一样,拉的位置高了,就下移一点,拉的位置低了,就上移一点。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而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社会的法则是要损害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人。

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奉给天下不足的人呢?这恐怕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吧!

所以,圣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却不居功,他是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清易佩绅《老子解》:“道在天下均而已,均而后适于用。 此有余则彼不足,此不足而彼有余,皆不可用矣。抑其高者,损有余也;举其下者,补不足也。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穷也”他说天道地均,其实也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天道以和谐统一为目的,自然就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明沈一贯《老子通》:“人之道则不然。裒聚穷贱之财,以媚尊贵者之心;下则箠楚流血,取之尽锱铢;上则多藏而不尽用, 或用之如泥沙。损不足以奉有余,与天道异矣。”

说到底,人类社会从来都是不平等的,富贵有余者,永远都是更有权力更有能力的人,他们能敛聚更多的财富和权利,而这些,都是从贫穷不足都身上取来的。

而不足者,正因为不足,所以也就没有能力跟有余者对抗,只能任凭有余者索取,这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被推崇到极致,孔子的儒家思想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不过,与老子的思想相比,孔子的思想更像心灵鸡汤,让人看到世界温暖的一面。至于老子的思想,则是苦口良药,吃起来苦,其实很有助益。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与老子《道德经》通篇大谈天道,大谈人性相比,孔子一生花了很多时间谈仁与礼,却几乎不谈人性与天道。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天道无情。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对任何生灵都没有特别的仁慈,将人与狗尾草同等对待。比如说,在大地震,大海啸来临时,不会因为对方是老鼠,是树木,老天就对它们特别坏,也不会因为你是人类就不震你,就不淹你。

  同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老天来说,天性就是将有多的不给不足的。就如有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冰水,放在天地之间,热得会变冷,冰冷得会变得温暖,最终温度变得一般无二。

  老天对任何生灵都一视同仁。

  至于人性,则天生是“损不足而奉有余”,在老子看来,穷人将越穷,富人将越富,弱肉强食不仅是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更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法则。

  孔子宣扬礼,希望以礼治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不谈天道,不谈人性,并非是他不懂得,而是他觉得那是客观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积极入世,如何运用礼,让人世间更加温暖,让国家更加太平,才是君子应该做得。   

其他网友回答:

小时候在农村,一个老人给我说,人们垫宅基地都是从坑里挖土,那越是个坑就越在那儿挖,反正是个坑了,挖出来的土垫到高的地方去。

上坟也是,坟头已经够高了,还得从下面挖土往高的地方堆。

这就是朴素的观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其实整个《道德经》就是老子对社会对自然朴素观察,然后睿智地加以总结,或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一句话就是如此。

老子的意思很明显啊,上天的规则就是把多余的摘下来,送给那些短缺的。但人却不是这样,常常夺去不足的来供奉那些本来就用不完的。

其实上天的规则也未必如此,高山的水少,大海的水多,高山的水却都流到大海里。

但是老子不管,他看到水的好处,就夸上善若水。

他看到人间的权贵们已经生活得衣食无忧了,却偏偏要从糊口小民的嘴里夺走他们的最后一点东西,好保证权贵们过上奢侈的生活。

老子这是愤怒之词。

他是在告诫权贵们,你们违背了天道,这样巧取豪夺,让人们流离失所。

你以为靠死来吓走百姓?

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这样是老子的话。

这不就是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的农民起义吗?

后面老子又说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就是说谁能将多余的拿出来奉给天下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所以圣人有所作为却不占有,有功也不占据……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老子)七十七章。[本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直译意思是说,苍天的法则大概就象把弓弦安装到弓上去一样吧?高约压低一些,低的抬高一些;有余的削减一些,不足的增加一些。苍天的法则是削减有余的,补益不足的。人间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了,是削减不足的,来奉养有余的。谁能削减自己的有余,来奉养天下的不足呢?只有掌握了天道的人才能做到。所以,圣人做了好事而不凭持,大功告成而不居自傲。这大概是不想显示他的贤德吧。

老子把“天之道”与“人之道”进行了对比。他所说的“天之道”是指自然规律而言,老子的道取法于自然,与“天之道”是一回事。他这里所批判的“人之道”,是针对当时的各诸侯国所奉行的政策。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从各种随处可见的自然现象中总结了一条自然平衡法则,并且把自然界的平衡引申到社会,就是平等和平均的观念,让高贵与卑贱、富裕与贫困各自向对方靠拢,这是实现社会稳定所必须的要求。

其中的“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以及“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和“不欲见贤”等,可以说都含有“高者抑之”的意味。




其他网友回答:

在自然界里,浓度高的会往往浓度低的一方扩散;温度高的会往温度低的一方流动;水位高的会往低处流,此即上天“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运作法则。此外,“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是中医的治疗原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的运作法则,是把过剩的、多余的一方拿来帮助缺乏者、不足者。但在人世间则不是这样,往往是剥削穷者、弱者,而去巴结、奉养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欺下媚上。老子可谓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那种见利忘义的扭曲人性。

任法融道长曾讲到:谁能减损有余的豪富而救济不足的贫困者?只有有道和“替天行道”的人才会这样做。天道是“中平”。人道相反,是“两极分化”。

其实,古人对于合乎天道的理解,主要是消灭悬殊的贫富差别,均贫富,等贵贱,这虽然朴素,然而,也算是古人对道的追求吧。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答问。

此是老子《道德经》《德经》中的两句。其言天道之运行规律原则,不偏不倚,至公至平,是自然中和平衡之道。有消灭差别之功效。

而人之道,乃自私偏颇之道。趋向锦上添花,不乐雪中送炭。如果没有替天行道的圣贤出来调控,贫富悬殊,愈演愈烈,直至失衡。只有有道之人肩负起等贵贱,均贫富,制止两极分化,消除贫富差异,才能稳定社会,符合天道,使之平稳过渡,天下太平。

当面临了局部困境,暂时不利,人们往往会怨老天不公。其实,是天公地不平。人心不足蛇吞象。社会矛盾都是一个积累过程,倾则必覆。天道循环,到时自然会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匡正之举。正如《三国演义》开头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标签: 男人遇到真爱的表现 越西川木香 寄居蟹 接吻时存在哪些禁忌 四轮草 前世恋人出现的预兆 男女两个人缘分很深的表现 华为Mate50 猪骨 咸虾花 泡桐果 木绣球茎 鹿靥 社群 最佳性爱的9个黄金时间 首发 孟加拉碧康仿制版卡博替尼代购价格多少钱 服用卡博替尼推荐剂量是多少 盘点两性不健康的性行为方式 耳石症有什么症状表现 紫荆木 揭露!印度特罗凯/厄洛替尼2022年详细价格更新 在国内能买到印度特罗凯吗? 足以 理解 有余 之道

海南网 » 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