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想家,把孔子与王阳明比较一下,你觉得谁更伟大?学习哪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7:37:11 阅0

说二句,老子思想甲天下,孔子礼仪传万家。阳明本身没有啥,世上无人了解他。

其他网友回答:

把孔子与王阳明做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比较就会明白,我们主要应该向谁学习了。

一,孔子是被后起儒家学者包装重塑发展起来。

孔子作为政治家,主要政绩集中表现在周游列国之前。他五十来岁时在鲁国的做过县级地方官——中都宰,政绩很不错,一年后就成了各地学习的样板,做到了政令有信,结余开支,使民以时,据说在他的影响下使民风淳朴,可以夜不闭户。后来,又做了小司空,相当于鲁国的城建部副部长。接着就做了大司寇,说明他在小司空任上处理政务很认真,公正廉洁,得到了鲁国上上下的拥护。

他的几年努力没有白费,使他获得了更为宽阔的政治舞台,就开始了施展他宏伟的恢复周王朝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第一件事,是统一思想,制止动乱,上任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其理由令人恐惧:一心达而险;二行辟而坚;三言伪而辯;四记丑而博;五顺非而泽。按此五大罪状可以看出少正卯是一个能混淆视听,鼓吹邪说,犯上作乱的奸雄。第二件事,是想帮助鲁国公收回失去的尊严和权力,要改变三桓不尊周礼 ,私筑城堡,与公室争权夺利的状况。结果遭到新兴势力的竭力反对,孔子待不下去只好辞职走人,前后不过三四个月。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身体力行,一心想要恢复旧体制的卫道士,而又缺乏政治谋略的书生。总体上说他比较适合做地方官,和与经济有关的政务。他活着时与他身后的辉煌名声相比,只能算是一个失败者。

孔子作为政治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他对晋国铸刑鼎非常不满,预言这将是晋国衰落败亡的开始,而抨击铸刑鼎的理由居然是:铸了刑鼎,百姓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刑鼎上去了,怎么还会去敬重过去掌握刑律的官员和贵族呢?

另一件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就像父子一样,父亲必须有尊严和权威,又要爱抚儿子,儿子就应该绝对服从忠于父亲。君臣关系就应该这样。从上面的几件事,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政治理念就是要恢复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的典章制度,就是要维持上下尊卑的固有关系,是旧制度的卫道士。孔子说自己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 不逾矩。这是多么理想发展轨迹。孔子又说: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对君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算知天命呢?天命就是天的旨意,就是事物发展规律;知天命,就是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还知道怎样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用这么高的要求来评价,孔子显然不够格的,而且我觉得他也知道自己有些事没有做好。一是堕三桓;二是十四年周游列国宣传典章制度没有效果,也没有受到重用,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三是杀少正卯得不偿失。所以他对弟子们说,要是再让我年轻数岁,在五十岁就掌握了《周易》,就不至于犯大的过错了。孔子学习研究《周易》非常刻苦,以致于把维系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翻断了。但是《周易》也帮不了他,孔子是一介书生,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最多只能算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且孔子最大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死抱着美妙无比周朝典章制度不放,没有花时间去探索研究,奴隶主贵族是怎样走向衰落的,更没有看清楚奴隶制度的残酷性,应该彻底地加以改造。

当然,对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后来的儒家学者,是极力否认的,因为有损孔子仁爱忠恕,以礼治国的形象。他们认为少正是与大司寇同为大夫级别的官,大司寇要杀大夫根本不可能。但实际上少正只是姓,说明先辈中有人做过少正,后辈就以少正为姓了。文中也只是说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并不是大夫,那么杀少正卯也不是绝对不可能。他们这样做恐怕也是受了孔子为尊者隐的思想影响,后代儒家极力为孔子辩护洗白是理所当然的。这件事出现在《荀子.宥坐》和《孔子家语》说法虽有异同,但基本内容是相同的,反而说明内容来自不同渠道,有更强的可信度。另外,1973年以前,许多古今儒家学者都说《孔子家语》是伪书,就是想把这件臭事抹去。可是七三年河南考古发现古墓汉简,证明《孔子家语》是记录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堪称儒学研究第一书。

二、孔子的名声起于他死后三百多年以后的汉朝。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奴隶制社会分崩离析,新兴封建政治形态萌发的大变革时候,诸子百家竞相纷起,如: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儒家只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家,并不占据主流导地位。直到汉朝建立,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但西汉帝国仍有和大一部分地域,依然实行分封制,阻碍着中央政令的畅通贯彻。汉景帝虽然打赢了‘‘七国之乱’’,但国家分崩离析的危机依然存在。所以汉武帝发诏征求治国方略,希望在思想领域有一个适应时代特征的政治生态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应诏写了一篇文章《举贤良对策》,以孔子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以礼治国思想为核心,又吸收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一些合理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与封建大一统时代相适应的庞大思想体系,以儒家学说之名,推荐给汉武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治国方略,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推重的主流思想,从此开启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道路。在此后千百年里,孔子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封号越来越多,什么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已经被彻底的被神化了。同时儒家学说也在不断发展深化,产生出许多流派,以适应封建国家需要。各个封建王朝为什么要这样吹捧孔子呢?说穿了就是要用被神化的孔子,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使之成为安份守己的顺民,成为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官吏和卫道士。

孔子作为政治家是社会发展的阻力,作为思想家也缺乏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述而不作‘’,没有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发展。这并非孔子的谦逊,而是于与他的克己复礼的思想理念密不可分的。

三、孔子的主要成就。

当然孔子并非一无是处,他通过收徒讲授传承了奴隶制鼎盛时期,为人处世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如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解得。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好,乐多贤友,谦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总结反映人类道德修养发展精华的内容对社会成员的成长发展,对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还有,孔子作为传承文化知识的导师,还总结出许多有意义的教育方法、教育经验和教育原则,至今依然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学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相长(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悱,不悱不启……等等,等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提炼出这些么多极为重要教育经验,教学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光环依然灿烂辉煌。

不过,孔子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的水分不少。千百年来好像从来没有质疑过这个问题。一是中国人历来不太注意数据的准确性;二是从孔子那里接受了‘‘为尊者隐’’的思想传统,便忽略不计了。如果这样也算美德,那么就永远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永远无法看清前辈的问题,也就永远不可能超越前辈。现在,我们大致来计算一下,我觉得七十二贤人还比较靠谱,弟子三千恐怕只是个虚数。古代私塾规模不大,孔子三十而立,大概此时已能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从三十岁到到五十岁,这二十年开始名气应该不是很大,就算两年一届,每届40人,十届共400人;此后做官四年,五十四岁周游列国十四年,他是带着弟子的,但不能带太多。此时孔子已名满天下,应该吸引力很强,学生不至于十天半月就走,仍算20多人一届,合计约150人。最后还有五年,名气更大了,向他请教的人更多,就算他450人。这已经算得很满,很夸张,总计约1000人。如果一定要说3000人,那么许多人就只能走马看花,学不到什么了。

总的来说,孔子有着重建周朝辉煌的伟大志向和理想,但还缺乏应有的能力。他想从堕三桓着手,没想到反而碰了一鼻子灰,把自己都搭进去了,只得辞官走人。孔子作为政治家很不成功,一是他看不清历史潮流前进的方向;二是缺乏政治家应有的手腕,怎么能不碰壁呢?

作为思想家,孔子没有创造性的思想发展,只是把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和旧时代的思想意识传承给他的弟子。依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述而不作。至于著书立说的工作都交由弟子们记录完成了,《论语》、《孔子家语》、《礼记》都是这样形成的。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皆为之惧的话恐怕也只是传说。但孔子定《六经》(即《诗》《书》《礼》《乐》及《春秋》)应该是有根据的,因为孔子需要以《六经》为教材传授周所做的典章制度。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官员、教师,有这么渊博的知识,能说出那么多有意义的思想已经非常了不起,不应该苛求的。

四、王阳明的成圣之路。

王阳明则从小立志做一个可以定国安邦的圣人。他少年时代就有英雄情节,喜欢舞枪弄棒;后来读了朱熹以后,就有了做圣人的念头。他开始向圣人看齐的时候,首先向程朱理学求教,学习静坐冥想,希望据此格物致知,但没有成功。以后又转向道教佛教探求得道之路,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他研读经典,向高人求教,虽不能令他非常满意,但也在他的头脑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至少他经学大有长进,在二十八岁那年考了二甲第一名,据说本来是考取状元的。如果他满足于此,那么他可以说已经具备飞黄腾达的基础。可是由于当时的皇帝朱厚照荒淫无道,重用宦官,太监刘瑾为祸朝廷,诬陷迫害了许多正直的官员,王阳明忍无可忍,挺身而出,向皇帝参了刘瑾一本,尽管写得平静委婉,有理有据,但还是没有逃过惩罚,打了四十廷杖,被打得一息尚存。伤愈以后,他被贬到贵州龙场做了驿丞。对于这件事,他除了深感让父母为他担忧心疼以外,自己并不后悔,认为这是他在成圣道路必须经受考验。

贵州龙场是一个偏僻蛮荒之地,他不避艰险,终于打开了局面。王阳明曾在栖霞山的溶洞居住,研习易经。那里环境幽静,可以任由思想涌动遨游,在儒、释、道各种义理之间纠结缠斗,反复思索自己求道行事的得失,不断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所求之道似乎离他越来越近,就在其苦苦追忆思索的某一刻,他终于幡然醒悟,原来他孜孜以求的道就在自己的心里。心不大,但却能包容世界万物,也能包容世界万物之理,离开了心世间万物、万物之理,对你而言就毫无意义。这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向外求圣求道的路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体察尊从自己的内心,才是成圣之道;只要在与世间万事万物接触的时候,用心体悟,便可以悟道,而道就是万物之理。此时此刻,他心情畅快到无以复加,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那么明亮,那么通透,顿觉自己所求的道已经找到了。他将之命名为心学,一个全新的学派终于诞生了。他就在这个荒蛮之地,在管理驿丞事务之余,开始收徒讲学,讲授心学义理和心学研修之法。其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通过知行合一达到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即致良知。其根基就是人人有圣心,人人可成圣,极大的拓展了研修学习阳明心学的受众,增强了学习阳明心学者的信心和自觉。其后王阳明处理政务的能力大增,做过大大小小各种官职,政绩斐然,职务也不断不断升迁,从一个编外公务员,只用了10年时间就做到了巡抚,在安南、赣州、汀州、漳州履职,仅用一年时间就解决了几十年都难以平定的匪患。三年后在朱宸濠起兵叛乱,王阳明早把兵符上交,手无一兵一卒兵,就自觉着手平乱,靠个人声望纠集起八万兵马,用奇谋心术,把朱宸濠搞得晕头转向,心慌意乱,军心涣散,只用了三十五天,在潘阳湖大战中活捉朱宸濠,平定了这次叛乱。充分证明了阳明心学的强大威力。王阳明平叛有功被授新建伯,去世后虽被嘉靖帝削职夺爵,但最后又有在隆庆帝时期平反昭雪,追授新建侯,地位已经超过开国元勋刘伯温。

王阳明著述丰富,有哲学著作《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作品集《阳明全集》,另外还有散文《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

五、阳明心学已经超出儒学的藩篱。

阳明心学,不是求官的敲门砖,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使他成为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一代伟人。他文能收徒讲学,育人安邦;武能率兵打仗,平叛革乱,且用兵如神,举重若轻。他身后是一个荒淫无度顽劣荒唐的皇帝朱厚照,后来是心理阴暗又自以为是的朱厚熜,以及一班昏聩迂腐,妒贤嫉能的朝臣。王阳明一介书生,没有兵权,以巡抚身份领兵打仗,极尽病躯余力,革乱平叛,居功至伟。朝廷封其为新建伯,其实是一个虚名而已,并未得到重用,既无实权,也无薪资,也无丹书铁券,一切照旧。此后便赋闲在家养老,王阳明知道这是朝廷重臣极力阻挠的结果。因为按明朝官制封爵以后就不得参与政事,王阳明就被拦在中央决策机构以外了。他们心里害怕的是,要是王阳明真的进入内阁,哪里还有他们的地位?但王阳明对此并不在意,更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此大好时光开馆讲学,扩大了阳明心学的影响。直到田州、思恩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叛乱,中央才又想起王阳明,命其前往平叛。王阳明手握兵权,但他并没有横使军威,而是首先了解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到问题的症结,才针对下药,通过安抚说服,理顺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兵不血刃,便轻而易举地把问题摆平了。王阳明还乘手中尚有兵权之机,顺手解决了为祸多年的八寨匪患,再次体现了王阳明以天下为己任的圣心至德,以及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有效性。王阳明知道擅自用兵,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是不尊王命,大胆妄为,但王阳明却认为这是有利于民众的事情,有机会去做就应该把它做好。

做完此事,他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时常咳血气喘,几次致信朝廷请求致士回乡。但朝廷久拖不决。王阳明预感来日无多,便安排好政务,启程北归。在回乡途中,尽管心力憔悴,还打起精神与前来探望的弟子讨论心学,学生见老师气息奄奄,便问有什么话要说,王阳明平静的指着胸口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回应,心中只惋惜此后再不能与大家共同研讨心学了,不久便与世长辞。‘’此心光明‘’是他最后的遗言,平心静气,却如同惊雷,振聋发聩,因为在他心里早已把名利地位扫除得干干净净。王阳明在世时,心学已有很大影响,他举行葬礼的时候,远近赶去送行的心学弟子就有一千余人。他为官事功鞠躬尽瘁,已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更不是为了报效皇帝朝廷,而是为了黎民百姓,为了我心安宁。阳明心学已经彻底地跳出了儒学的藩篱。这是封建统治集团所不能容忍的。王阳明去世后不久,嘉靖帝诏准追夺王阳明爵位,禁邪说以正人心,十年后干脆下诏:‘’今后若有创为异说,诡道背理,非毀朱子之理,许可道官指名劾奏。‘’这是超越时代的思想家必然的处境。这是他的悲哀,更是他的光荣。

六、阳明心学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首先得益于阳明心学的再传弟子张居正。他是聂豹的学生,聂豹是王阳明嫡传弟子徐介的得意门生,受心学影响是必然的。有人说对于心学,张居正读懂了,海瑞则没有读懂。因为掌握了阳明心学的处事之法,成了明朝中兴的大能臣,把一个岌岌可危的烂摊子,针对下药,实行改革,把大明江山收拾得井井有条,政令畅通,国库充盈,国泰民安。可惜的是张居正为官鞠躬尽瘁一辈子,却因独断专行,发展到居功自傲,骄奢贪财。他作为帝皇师,既希望万历成为一代明君,而严格要求,却又没能做到严于律己,这就深深得罪了万历皇帝。以致在他死后,万历皇帝立刻翻脸不认人,说他:‘‘专权乱政,谋国不忠’’,甚至欲‘‘断棺戮尸’’而后快。许多被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考成发”整治过的贪官昏官乘机造谣诬陷,提出许多不实罪名,以迎合万历皇帝报复之心。由此引发冤案,祸及亲信和家属子弟,惨不忍睹。而并非同党的海瑞,提出了公正的评价,张居正是‘’工于谋国‘‘,’‘疏于谋身’’。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时代的贡献主要在于保持稳定,维持现状,而阳明心学的影响主要在于积极进取,推动变革。比如,维新变法的积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非常推崇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是谭嗣同维新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梁启超则高举两面旗帜,一是阳明心学,二是民权思想。可惜的是中国的维新运动,刚刚起步就被慈禧为代表清朝统治集团无情地扼杀在了摇篮里。李大钊、郭沫若也都崇尚心学。 一代天骄毛泽东则把王阳明视作自己的精神导师,把心学概括为两点,一在贵我,一在通今。贵我,就是心即理,宇宙在我心中,我心即是宇宙,这使毛泽东的诗词有了指点江山、气吞山河的气概;通今,就是充分了解认清当今世界的现实,提出合理的方案,采取有效的方法步骤,去加以改造,这不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嘛。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也充分体现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先进性、科学性。

阳明心学在日本的影响更加深远。维新派人物无不把王阳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他一生崇拜王阳明,总是把一方印章佩在身边,上刻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其虔信钦佩王阳明的程度可见一斑。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正是日本成功崛起的根本原因。蒋介石甚至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差他一个。他,指的就是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对日本的维新变法和迅速崛起有多么重要。

最后的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王阳明是真正的圣人,是现世的英雄。他的思想是经过现实斗争考验的法宝。我想作为政治家思想家,谁更伟大,谁更值得学习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心中自有结论。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坏人,哪有好人?没有大圣,哪有小圣?一个极端都是由另一个极端激发出来的!子公司都是母公司生的,子子孙孙无穷溃也!只不过时过境迁有了发扬光大了!古人的古人认识的世界是天圆地方,现代的现代人认识的宇宙是深远而广阔!不在同时期比怎么也比不出来!现代连穷人都玩得起的无线电电视电话工具,过去的皇帝见都没见过!因为各自所处的环境和宇宙几何的坐标点不同!无法比!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说孔子创建了大学,那王阳明就是这所学校最牛逼的老师之一。是校长孔子伟大?还是王阳明更厉害?

当然这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了。

对于孔子而言,他直接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革命。孔子的学问被传播、继承,一代代的影响着世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孔子的思想一直是主流思想。我们不说孔子思想的对错,消极或者积极,但是深刻、深远是必然的。

这就是孔子,他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不可替代的!



再说王阳明,这位是真正“悟道”的人,聪慧博学,敢于质疑权威,也创造了新的学派。这是位天资聪慧,出类拔萃的大师级人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说中国有两个半“完人”,也就是无可挑剔的完美之人,孔子占一个,王阳明占一个,可见,王阳明心学的地位之高,可见其心学的境界。

这就是王阳明,纵观整个历史,如果说孔子的影响是广泛,那王阳明就是深远。

回到最初的那个假设,孔子作为校长,为整个学校构建了基础并招揽生源,但凡进入这所“大学”的都是经过长期学习和培训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文化能力。当然,同一所大学的学生,也有优秀的,吊车尾的,普通的,不一而足。

王阳明作为孔子大学最牛逼的老师,理所当然的有了一批自己的得意门生。这位老师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创新,取得更高的学术成果,从这一方面来说,王老师直接促进了孔子大学相关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

那我们就要对比一下,如果没有孔子就没有大学,王阳明就要失业,就是不失业,因为没人提供给他机会,给予帮助,他也很难取得丰硕成果;再进一步来说,即使王阳明依然有了研究成果,没有学生学习传承、发扬,那最终还是会消散在历史长河的。再说如果这所大学没有王阳明,那这所孔子大学就要落后同类大学好几个排名,甚至被挤出排名榜……

所以说,到底是孔子伟大,还是王阳明心学更有价值,这不是个一刀切的问题,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一样,意义也就不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他网友回答:

结合各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现实,俩人都是旧有秩序的维护着,都不是新时代新思想的发明者和引进推广着,所以,都谈不上伟人不伟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两位不同朝代的历史名人,都是在总结、归纳、修正、添加当时的新思想,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不能说谁更伟大。儒家思想一直被后人奉若珍宝,其实有些传统的东西,束缚了几代人的思想;男尊女卑就厄杀了多少代女性对时代发展的贡献。男人们感觉自己舒服,就以推崇儒家思想为由,享受三妻四妾的生活。直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才解放了妇女!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无数,对当时的阶级或统治阶层贡献很大,对后来的社会进步也起到了作用,但不能夸大、迷信。更不能奉若神明。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读书,有时候不是一定要从书上学到什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才是正确的读书观,一味的膜拜古人,就会有局限性,要辩证的看,不光要往古看,也要往后看。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信任:古往至今唯孔孟之道历代王朝推崇为国学,固化德行规矩,达到冶国安帮大学说,其他云云众论都为红花赔称的绿叶!君友以为?!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是王阳明,实用。知行合一,事上练,这些都是放在具体的事上亲身去实践。剿匪,平叛乱,把心学的攻心为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所到之处披荆斩棘,势如破竹,大获全胜。

还有一点,就是面对人生的困难时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只是不如意,简直是生不如死,但是王阳明在九死一生中,战胜了肉体的痛苦,还使思想高度一步步升

华,最终心学横空出世,成就了平生所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王阳明出生于书香之家,不以官做多大为追求,一心只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做一番事业。志向远大,不畏强权,和荒唐皇帝打太极,和跋扈太监斡旋,斗智斗勇,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只有王阳明临离世时无愧于心的说:“吾心光明,夫复何求”。

其他网友回答:

把孔子,王阳明放在一起相比较,有些唐突圣人?王阳明先生也要尊敬孔子为圣人,先师也!吾妄而言之,孔子在立德,立言开儒学之先河。王阳明心学大師,清官,忠臣,文官执剑平宁王之乱,立功封伯。古人云圣人之三大,立德,立言,立功,阳明先生可谓全得也!

标签: 卡西欧电子表怎么调时间 情侣送鞋子给一元 面根藤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判断 男女发生关系后意想不到的几种结局 买麻藤 星蕨 彩礼20万属于什么水平 女方要20万彩礼过分吗 奥运会日期2021 Ursodeoxycholic Acid,UDCA 犯法 南岛 铁藤根 竹(鼠留)肉 莆田系是指什么意思 中华石楠 男女之间的睡姿揭示深藏的情感秘密 萍蓬草根 微波炉做蛋糕的家常做法 哪种体位最容易达到性高潮 王阳明 思想家 孔子 有意义

海南网 » 作为思想家,把孔子与王阳明比较一下,你觉得谁更伟大?学习哪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