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之又玄”怎么理解,我认为这句话是《道德经》里的点睛之笔?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7:30:44 阅0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呀!道祖老孑之话语难表!更何况我们呢道深奥!玄之又玄不能尽表述!(题;道祖言道玄之又玄何况我们呢?)

其他网友回答:

玄之又玄是形容道的幽深玄远的虚无之状的。道是寂兮廖兮的,它空阔无边,无形无象,不可闻不可见。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于是道生一、生二、生三、生天地万物。

就是说,道是一个混沌态,没有物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没法感知,却能落实到万物并对万物发生作用。当“道”作用物时,其特性便通过物来显现出它的特性,“道”显现的这些特性便为我们提供了行为准则。

“道”的落地生根,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原则。这时候的道,已经不再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道,它已经成为了万物遵循的规律,这种道的作用与呈现,老子称之为德。道和德的关系,犹如“无”和“有”的关系,同出于“道”,同出而异名,这就是道的体和用。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的就是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深远至极,玄妙至极,可以上溯到时间的和空间的、即宇宙的无极限,即使整个宇宙之中只有一粒微粒,即是“有”的存在,那也是道所化生的,再上溯到亿万年,即使整个宇宙没有任何可见之物,但道依然存在。而道在创生万物过程中,并不是生完就没事了,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将自己内化于万物,成就万物的属性,这就是“德”。

老子所言之道,与孔子及通常人们所言之道不是一回事,老子的“道”是质朴的,没有人为因素,也不可能有人为因素的自然状态,“德”是被人类掺杂了人为因素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不会持久,最终定会返璞归真于原有的自然状态。而儒家所谓“德”强调的是人性的伦理层面,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制定的条条框框。

老子所言之“德”,是道在人类、在万物的体现,绝不含人为规范,而是一种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的状态,它柔弱不争,谦让居下,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不以某种强制力而对万物加以引导和约束。

道生万物的过程繁纷复杂,幽冥不可名状,故云“玄之又玄”。若从形容“道”的幽冥角度而言,说这句话是第一章的点睛之笔,倒也恰当。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在《道德经》里是这么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任法融注释的《道德经》版本里呢,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一个是至清至静的先天性体,生化天地万物的虚无妙气,另一个是后天有心有念的情欲,天地万物终成之徼“道”。两者都由先天虚无的混元无极所生。都出自宇宙的本源,无极大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征兆,无端倪,无形象,无边际,至为深远者,谓之“玄”。至微又微,至远又远,至隐又隐,无法估量者,谓之“又玄”。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虚空之中,含藏着生育之机,万化之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谓之“众妙之门”。

其他网友回答:

玄之又玄应该是道德经最不好理解的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不可名状,深远未知的,我们要探索研究的,就像科学知识一样,我们知道有多少,未知有多少,世界越研究越神秘,越神秘越要探索,好比黑暗未知世界,人类所看到的仅仅是手电筒照的光明,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推出一扇玄妙未知的门,希望今天的我们能用科学之手推开它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33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玄之又玄”出现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要想把它说清楚,得讲一下这一章的大概内容。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篇文章老子主要是讲述了道是什么?还讲述了道的作用?提出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其实老子在讲这篇文章时,用了很多微妙感觉。比如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这个道是可以通过学习体悟到的,所以叫可道,但它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些所谓的道理。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道的名称是可以定义的,但是道并不是普通的一个名称而已。。其实这两句话,老子已经告诉人们一个微妙的东西,就是隐藏在这句后面的现象。这个象就是告诉人们要行动。。

只有去行动体悟了,你才能感觉出来无名才是天地的开始?有名只是我们给万物定义的一个称呼而已。。所以叫作万物的母亲。

所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人如果能保持在无欲的状态下,就能看到美好的东西,在这里主要是指能看见道的美妙感觉。

后面这句,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经常都有很多欲望,那你就很难看见事物的真相。

这两者,指的是有欲和无欲两种状态,是同时存在的。因为是同时存在的,所以你就很难保证自己在无欲的状态下。

这就是所谓的“玄之又玄”的真实意义,

玄:指不好把控的意思,但是虽然“道”不好把握,它却是所有幸福快乐的大门。一旦你找到了这个道的大门。你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感受!所以老子称呼它为众妙之门。

所以《道德经》以后的所有章节,都是为了让人们找到这个道的大门。让人们体会到有这种无穷无尽的快乐自在感觉!

其他网友回答:

玄,弦也。道能量的弦振动,类似弦论。

玄,旋也。道生万物,万物皆旋转。

玄,悬也。万物悬浮于宇宙中。

其他网友回答:

玄之又玄就是神秘而又神秘、不可琢磨而又不可琢磨,用语言不可表达,甚至想都无从下手的意思吧?写到《道德经》里因为有“玄牝”的词语,把它跟黑色联系在一起,八卦五行有“玄武”的用语,所以把“玄之又玄”理解成“黑之又黑”,恐怕不妥吧?我看“玄之又玄”就是神秘不可测的意思。没有它义。去深度解读,都是杜撰。

其他网友回答:

玄是神奇不可测,玄之又玄是玄的平方,一个玄已经不可测了,不可测再乘以不可测,神奇到了极致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标题,很适合饭后之余悠闲无事,品品茶道,与友人一起闲谈:《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是道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中的玄妙、深远中的深远,是宇宙与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如果在你心中能够产生深刻感悟,你将有与众不同的智慧与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解玄之又玄,先得解玄字,玄字老子在前也已给定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句已明确给出玄的定义,那就是有欲无欲同出的地方,那当然是心灵深处,心动为欲,心不动为无欲,那么这玄指的就是内心深处的那份明白自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反复参究那份明白自在,以心观心之谓,这就是打开奇妙世界的途径。

当然观只是表意用借用词,并不是盯着看的意思,似乎淡然安住更近,研究修行的会更明白其意。

道德经首章可以说借名立名并直言了近道入道的总纲,并告诉人们不要执着于名词,而要知道他是借名达意来表述那份内心深处难以表述的存在,即道,道也是借词代表那个存在而用。这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本意。

太多人懵于有无这两个字,非常难以想到有无是依于心识而存在这个关键。总会离心去解有和无。可以说有无和有欲无欲都是同出于心,当然这心不是思想,而是能产生思想的那个。

道可以说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皆可以通达的宝藏,离心而论道皆为南辕北辙缘木求魚,如何发掘出这宝藏,还请您详读深读道德经,并参看心性修行的诸佛道典籍,精诚所至,自会有融会贯通的一天。







标签: 关于日本的妓女生活 性对男人重要吗 揭秘女人对老公的10大误解 鲃鱼 交翅木 谁能真正理解忍辱负重是什么意思 野扁豆 唐诗鹿柴的正确读音 av女优 两色乌头 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老婆变心的表现 男女性爱时常见的七大错误 提高性能力的运动有哪些? 丰碑在文中指什么,也是指什么 三七花 流浪狗上门吉凶 鸱头 白朱砂莲 玄之又玄 道德经 点睛之笔 这句话

海南网 » “玄之又玄”怎么理解,我认为这句话是《道德经》里的点睛之笔?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