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反对孔子的仁义?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7:29:15 阅0

因为老子的“道”更深刻地认识了自然、社会的本质、规律性。

孔子提倡“仁”,是因为社会的需要,一个有仁义道德、有礼仪的社会,是一个理想、和谐的社会,但是理想的社会并不一定是现实的社会,这一点老子比孔子看得清楚。仁是理想,而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源动力是利益,就是说人们在最求利益的过程中而推动着这个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利益,而产生了权力、国家,而权力在划分、分配、争夺利益的过程中,是不会讲“仁”的,仁只不过是血腥的权力中的润滑剂、缓解物,就是说为了争权,我无论采取什么手段,正义的、卑鄙的、污浊的,只有权利到手后,则反过来再去讲仁义来稳定其到手的权力。而权力在手,就有了掌握利益的主动权。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不是反对仁义,而是反对假仁假义,反对低层次的仁义!

一般人都认为,老子是反对儒家孔子的仁义的,其实这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误解。老子其实并不反对仁义,而是反对作为统治者欺骗人民工具的仁义,反对比较低的层次的仁义。

我们来看看,老子眼中高层次高境界的仁义是什么样子。老子认为,君主的仁义就是爱护老百姓。这一点其实和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仁政是相同的。而君主的仁义就是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而治理国家的手段不是强征暴敛,也不是无事生非,而是用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最好是让老百姓感觉不到有君主的存在。所以老子说,”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理想的仁义就是创造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老百姓才能切实感觉到以无为为核心的仁义精神。

第二,行仁义就是反对战争。老子说战争是不祥的东西,带给老百姓深重的苦难,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大爱,是真正的仁义。

第三,老子把仁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不是孔子和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至高无上的仁,就是”上仁为之而无不为“。

如果说儒家的仁义和仁政,是为了收取民心,维护统治的秩序的话,那么道家老子的仁,代表了审美层面的价值,它是不附带目的的,是审美的,而不是功利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仁的目的,就是不让老百姓感到仁义的存在。否则就把仁义当成了工具,而老子的道家哲学是强烈反对功利的,因为在老子看来,道就是自然而然的那种状态,不能有人为的干预,否则这就不是自然了。而自然而然的核心就是无为,你不要特意去做某件事,不要干预道的运行,让道自然运行下去,这就是最高的仁。

第四,行仁要自觉的,而不是强制的,不是有意识的,而是自觉的无意识的。儒家讲克己复礼,这个就是对精神的一种强制,儒家还强调要慎独、自省、这就相当于在人的脖子上装上一道枷锁,逼着你去做仁义的事情,强迫你去遵守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老子认为,这就是对人性的桎梏,恰恰是反仁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其实并不反对仁,那是因为儒家孔子和孟子所主张的仁,太虚假、太强制,成了桎梏心灵、统治者迫害人民的手段。

现在,我们来具体阐述老子到底反对的是什么样的仁义。

第一,老子认为,这个世界本来是大道自然的,无所谓有什么仁义。正如他说的那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现在孔子老是鼓吹仁,那就说明,这个社会已经严重缺少仁了,这是社会异化的产物,是社会整体道德沦丧的产物。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而礼的出现,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秩序,所以需要提倡仁义。

第二,仁义早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第三,按照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点,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一定会朝着他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担心的是,你现在整天向老百姓灌输仁义思想,那么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走向仁义的反面,到时候全社会都会陷入无仁无义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就是文明宁的额异化和倒退。

第四,仁义道德观念提倡的越厉害,人们的道德水平就下降的越厉害,这就是害了人类,害了社会。在仁义对社会的作用上,老子和孔子的看法完全不同。孔子的儒家认为,社会变坏的结果,才让仁义的出现有了合理性,因为可以用仁义来拯救这个社会。而老子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提倡那些假仁假义和低层次的仁义,恰恰造成了社会变坏。也就是说,儒家认为,提倡仁义是社会变坏的结果;而道家认为,社会变坏是提倡仁义的结果。

综上所述,老子其实并不反对仁义,而是反对虚情假意的低层次的仁义。而老子认为最高境界的仁义,就是无为。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与孔子首先都是传承中华上古文化的大学者。老子是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也是从鲁国国家图书馆学习到许多知识(当时许多承载历史和文化的竹简已经在战乱中散失,周王室在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时期,国都也被犬戎侵占破坏)。甚至诸侯相互烧毁宗庙和文化历史书籍仓库作为战功)。当时春秋时期,周王室彻底衰弱,诸侯间战争频繁,各路诸侯只重霸业征战,对三皇五帝传承的文化典籍无人重视。老子与孔子都学习了上古传承的丰富知识,但各有擅长和侧重点。

简而言之,孔子注重各层次礼制形式,认为一定要规范到位才是一切根本。而老子认为人之自然天性本来就好,该怎样就怎样,不必要太多的修饰和做作,自然才是美。

两位大家的一席话传颂千秋,作为儒家与道家的创始人奠定了几千年儒学和道学的前进方向。孔子虽对老子的理论并不认可,但还是十分敬佩老子学问之浩翰如同"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当然知道孔子的学问重要性,但对孔子的评价是不合时宜,认为在战乱中讲仁义道德是迂腐。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三代之治和仁义,历经多年挫折和失意,又通过老年时专心研究易经,其实孔子同老子的思想已经接近许多!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中华上古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和孔子都非常伟大!如果不是老子与孔子,中华民族的上古文明史可能就是一片空白,就会如同现在印度一样对本民族文明历史一片空白,只能通过中国的史书或大唐高僧的西行记才知道自己曾经的辉煌!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没有在伦理(人与人关系的规则,下同)范畴中反对孔子的“仁义”,而是在真理客观性这个唯物论的认识论范围内反对孔子的“仁义”。老子在批评孔子的仁义观时说:“……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其意思是:先生你想让天下的人不失去养育生存的条件吗?则天地运行的固有规律是永恒的,日月明照的固有规律是最公正的,星辰变化的固有规律是有序列的,禽兽活动的固有规则是成群的,树木生存的固有规律也是可循的。先生也可以仿效天地大自然之大德而行,遵循这些大自然规律去做就够了,何必竭力高举‘仁义’这个旗帜行事。如果用“仁义”,如同击鼓去追捕犯人一样,会搞乱了。噫!先生扰乱人类社会之特性啊!

这是老子反对孔子仁义观的哲学论据,用现代的话说,老子阐明的是:⑴自然界普遍存在辩证发展规律,它们是客观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可以遵循这样的客观规律。⑵真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而孔子所说的“仁义”,在老子唯物论的认识论上不能体现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也就是不能体现真理的客观性,所以老子理直气壮地反对孔子的仁义观。在这里,“仁义”有一个边界问题,就是老子反对孔子的“仁义”观,只是在唯物论的认识论范围内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并没有反对伦理范畴的“仁义”。而孔子所说的“仁义”,超越了老子这个边界,夸大了“仁义”的作用。孔子被老子批评后,回到家里三天不说话,之后心服口服,称老子为“龙”,将自己比作醋瓮中的小飞虫(《庄子·田子方》)。这说明孔子对“仁义”的认识有转变,《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很少讲仁,是符合这个逻辑范围的。但是,后世诸儒出于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服务的需要,大肆宣扬和夸大孔子“仁义”的作用,这不能归咎于孔子。我们的态度应该是:①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七十岁后才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他一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②不能因此而贬低孔子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⑶在真理客观性方面,必须遵循老子的学说;在伦理道德范畴内可以说“仁义”、仁爱。要分清界限,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责任。

 

 

注:①第一个若,你。②牧,养育。③明,贞明,公正。“明照于四方。”(《周易·象·离》)。④列,序列。⑤群,“兽三为群”(《国语·周语·上》)。⑥放德,仿效天德。⑦偈偈(jié),用力的样子。⑧揭,高举。⑨亡子,逃亡之犯人。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

修炼中最难忘掉的就是礼,万恶之源,礼乱之首,是心乱之首,难舍的牵挂,不能清静。礼尚往来就是红尘人事。老子的礼义,与孔子的礼义无关。两吗事。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与孔子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两位大神级的人物,后来一位被奉为道教祖师,一位成为了万世师表。

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多岁,孔子听说老子博古通今,曾经三次问道于老子,学习态度很端正。老子见到小孔很高兴,俩人相见恨晚,秉烛夜谈,孔子受益匪浅。回到鲁国后,弟子们让老师谈谈对老子的访谈感想,孔子感慨万千的说:老子是人中之龙,太了不起了。比起他我就像是瓦罐里的一只飞虫啊。看来圣人就是有境界,太谦虚了。

话说回来,当时老子还未出关,当然没有道德经,孔子没死,也没有论语。但两人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已经有了巨大的差距和分歧。

首先,老子已经具备了相当完整的世界观,形成了辩证思想和辩证理论系统。而孔子在这方面是空白,对自然、宇宙没有完整的认识,且缺少辩证思维。由此可见,在哲学领域,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丰富性与孔子在哲学理论上的欠缺,相形悬殊,有云泥之别。

其次,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人生观不同。老子主张按照人的客观自然属性来建立人类社会,孔子主张按照人的主观法定模式来建立人类社会。老子是用客观平等的眼光看待人、自然和社会事物,在老子的世界里人类理想社会应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而在孔子的世界里,人类社会是建立在金字塔形阶级制度基础上的,人人不平等。王者和圣贤治理天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王者爱人并制定法律、分别善恶。贤臣忠心不二,仁义礼智信,维护王权一统。天下人则都是顺民,人人认命,不犯上不作乱。顺应朝廷者,生之纳之,否则能教化则教化、不能教化则杀之,以绝其类。

后来,老子听说孔子到处推销他的仁义,就对人说:没有什么比仁义对人的祸乱更为厉害的了。要想让天下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的本性,就该任由风起风落、自然而然地行动,一切都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好像是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一样呢?(《庄子·外篇·天运》)

孔子听没听见老子关于仁义的批评不太清楚,他仍然一直在努力地宣传仁义的思想。当时,鲁国有一道法律,就是鲁国人在外国赎回被卖为奴隶的同胞,国家就会给与重奖。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重返故国。子贡是个很有钱的商人,他赎回来很多同胞,但却拒绝国家的奖励,因为他认为不需要这笔钱,心甘情愿为国分忧。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说他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孔子说:你的所作所为,看似高风亮节,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仁义的要求。以后那些赎人之后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因此,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视而不见,更多国人将流落他乡。

孔子大骂子贡,但他却没有问问自己,正是因为他到处宣扬仁义,才会造成这种畸形现象的产生。如果鲁国人都是出于本心救助落难的同胞,那赎人之后要或不要国家的补助,又有什么关系呢?并不会有损他们救人的本意。但孔子却为这救人的行为附加上了仁义,并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种仁义之举。于是人们的本心变了,只是出于追求仁义的目的才去帮助同胞。因此,当这种行为不能再让他们得到仁义的荣誉名号时,哪怕是对同胞有再造之恩,他们也不会去做了。

正是因为孔子的仁义,结果却培养了人们的功利心。所以老子才说孔子宣扬仁义的行为,是在人间播糠扬尘迷乱人眼,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要反对孔子的仁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人从道德经开篇的两句话:“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一口认定老子是反对仁的。那我只能说你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可以看看老子认为什么是仁,我们先看看道德经中老子怎么说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有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一般认为老子的这段话意思是,上德是按照道的法则去办事,有德行而不带有任何目的,下德是按照德的标准去办事,而标榜自己是有得的人。简单来说就是有名无实。而仁义礼也都是这个意思。

但我的理解却是:做事不要刻意,如果刻意了就落了下乘,要遵从内心内心是什么?当然每个人的内心都不同,但是圣人的内心就是道。就像第一句话所说的,上乘的道德是遵从内心,不用刻意所作所为就符合道德。下乘的德是刻意的让自己所作所为都符合所谓的道德,其实这样已经是失德了。有一句很好理解的话可以做个对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虽然老子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可以作为对比去理解。

道德经是很难理解的一部书,因为道德经是一部哲学书,而不是简单的叙事或者描景。哲学这玩意就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东西。所以只翻译一个德,在类比前面德后,仁,义,礼就很好理解了。

老子认为在失道后,就要用德了,就要用仁了,而失仁后就要用义了,而仁义都失去了,就要用礼来约束了,如果连礼都崩溃了那就天下大乱了。礼是什么?是规矩,就是如果你不遵守就强迫你遵守。就是所谓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已经是最后的底线了,说明这个时候忠信已经非常淡薄了。这就是所谓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认为德是人拥有遵从自然法而做事的品质,而仁是有这种品质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而刻意的标榜自己的仁义,那是假的,就像天地生万物,并不会表现出对谁有便爱,也不会对谁有厌恶,它只是按照自己自然规律该有洪水就有洪水,该有雨露就有雨露。圣人也是按照社会律法,对待任何人也是按照自然法则,该惩罚的惩罚,该赏的赏赐。

那么问题来了,圣人并不是像割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的出现,实际上按照老子的标准甚至连一个圣人都没出现过。没有一丝感情的人,那只有天地了。

所以老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操作起来实在是困难啊,从这点来看老子实际上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孔子就相对现实多了。你不需要是个圣人,你只要表现的像一个圣人就好。而仁是圣人表现,那么给你规定好哪些是仁,哪些是不仁,这样操作性就很强了。实际上这还是老子认为的不仁,但是对于人来说你已经不能要求的更多了。虽然操作性强了,但是也有很多副作用,那就是太多人表里不一,这就是我通常所说的假仁假义。

所以老子所并非反对仁,而是老子认为的仁和孔子认为的仁根本就是不同的。老子太理想,孔子很现实,但是想法很理想,大多数人都只能做到在人前表现的像圣人,但是在人后表现的很小人。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找老子请教学问,老子问孔子最近在读什么书?

孔子曰:“易也。圣人亦读之。”  

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子曰:“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有蚊子这晚嗡嗡叫个不停,哪里还睡得着觉啊。这仁义呢就像是这蚊子,不过是给人们增加一些烦恼和混乱罢了,能够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你看那天鹅不用每天洗澡羽毛天生就洁白,你看那乌鸦不用每天染黑天生就漆黑。上天从来就是很高,大地从来就是很厚,日月自古到今都绽放光芒,星辰永远都是有序的运行,花草树木生来就各自不同。你如果想要领悟大道,那就应该从自然当中领悟存在的规律,又何必宣讲什么仁义呢?那不就和敲着鼓去寻找丢掉的羊一样愚蠢可笑吗?你现在这么做,实在扰乱人的本性啊。”

这就是老子对孔子所提出的“仁义”看法的理解,认为孔子所说的“仁义”改变不了失本质,只是白白让世人烦恼,只不过是增加一些当权者压迫百姓的借口罢了。

在老子的哲学中,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遵循着大道而行的,这个道,是最高理想,是最高价值和终极追求,这个道就是自然而然,就是人类社会原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需要你去干涉,不需要你去为人类制定准则。而儒家所说的“仁义”正是定了一个准则,所以老子会反对。

孔子提倡的仁义,并非是治疗社会大众的心,而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这是具有极强功利性的阴谋。在老子的观念中,人类的心应该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反倒把人类的心灵污染了,你现在还儒家提倡什么仁义礼智,你并不是为了匡正人心,反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说盗亦有道,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老子反对孔子的“仁义”观点,因为老子讲求顺其自然,而所谓“仁义”就是订立标准,逼迫人进行改变;其次老子认为政府不应该干扰人民,而孔子的“仁义”就是统治阶级的武器,所以老子反对孔子的“仁义”。

其他网友回答:

社会出现的腐败根源就是由“义”而来!拿人钱要为人做事。而不是从道的角度来看,该做什么!“父母在不远行!”这是“仁”与“孝”的结果。试想,孩子们这样做,哪个去当兵保家卫国?哪个会去远方实现理想?“仁与义”都是人主观约定行为,而不是依据自然大道,顺应天道而为,必然导致行为对人类社会产生错误影响。同时,它们又自相矛盾,从哲学角度看,二者都是会由一个观点派生出两个不同的结论。例如,为父母该这样,为国家该那样,这又怎么能自圆其说呢?所以,这种主观意识的理论,是虚伪的强势主义,利己主义!何来道?只能是偏离大道,而成为权利的工具!

标签: 家中来了一只狗预示着什么 Dasanix 假连翘叶 霞天曲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鬼盖 东北卫矛 降香 真正命好的人磨难大为什么 大富之前必经苦难一次吗 牛眼珠 壁虎进家在风水上讲解 壁虎入宅的寓意 小程序 爷孙恋有望结婚 性生活时要注意啥 老公性无能该怎么办? 护身符丢了是挡灾么 中药调理男性性功能方法 恩扎卢胺 养生汤 干檀香 摇钱树根 仁义 孔子 老子 反对

海南网 » 老子为什么反对孔子的仁义?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