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是怎样做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7:29:04 阅0

是周游列国,他那一套没兜售出去,到处碰壁,心恢意冷,慢慢看淡了,失去了往日的执着,才从容应对人生的。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我是“沧浪”有话说。

对孔孟之学,切忌片言只语去理解更遑论运用,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圣人的经历、前面的铺垫和后面的扩展。

先看出处和原文。这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如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据记载,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孟子享年八十四岁,这也是民间所说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由来)。孔子说这句话时当是暮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里面的几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广为大众熟悉。

但熟悉归熟悉,有些人未必能理解其所包含的真实意思。比如,三十而立,这个“立”指啥?不少人理解为成家立业。这是非常错误的,它是说,到这个年龄段,对自己今生要做什么、努力的方向,心中有数了,人生的方向明确了。六十而耳顺,这里的“顺”不是听什么都无所谓,而是听到的都能理解他的根源,因为,前面说了,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至于不惑和天命,理解的范围的大小,在个人,但是不伤大致意思,把它理解为自然规律或者社会规律乃至天道。都可以。

再说最后一句,孔子的意思是,到了这个年纪,自己做事,源于内心历年修为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不会违背规律、伦理等等。而千万别理解为为所欲为,否则那就是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就落得他人所说的“坏人变老了”。

孔子能做到题主所说,那是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的结果。

全面解读,而不是断章取义,这才是学先贤语录的正确做法。

我是专心原创文字的沧浪,我写我心。愿结识同道,共同进步,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经历了长期的磨炼,从他十五岁立志于学开始,一直到七十岁,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后,他大抵知道自己的使命和归处是什么了。这个时候,在长达五十多年的磨砺中,一些个社会伦理道德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了如本能一般的存在,他不用刻意提醒自己去准寻那些个礼义了,这是孔子在精神境界上达到的自由。

关于孔子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心路历程,在《论语》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说,孔子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经历了6个阶段:

(1)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五岁的孔子,正值少年,血气方刚,怀揣着梦想,那个时候的孔子,亦是一无所有。虽然他是贵族后代,但是他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带他离开了家,于是孔子之贵族后代的身份并未被人认可,家境贫寒的他一度被人看不起。十五岁的年纪,面对世间这“礼乐不兴,礼崩乐坏”的情况,孔子胸中涌动着要为这乱世做点什么的想法。于是十五岁的他更加发奋学习,以求学有所成。

(2)三十而立

到了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孔子经过了十五个春秋的学习,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在事业上,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已经可以自立了。三十岁的孔子以其多年的学习以及自己在学习上获得的一些心得,开始开办学堂。他的学堂不看学生的出生,只看学生想不想学。孔子开创了首个“私学”,他的这一举动意味着去学堂上学再不是贵族的专利。

(3)四十而不惑

在三十到四十岁间,孔子开班办学,广收学徒,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据说在其三十四岁的时候,曾经拜学于老子,老子告诫其“三缄其口”,意思就是要孔子不要太高调,不要说太多引人注意的话,多多韬光养晦。

后来,到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昭公被流放,鲁国礼崩乐坏让孔子生气又难过,孔子愤然离开鲁国,去了齐国......

纵观孔子三十岁到四十岁,他经历了许多,开学堂,拜老子,弃鲁去齐等等。再回首,孔子自三十而立以后,已经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摸爬滚打了十年,也深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之道。这十年间的起伏经历已经让他能不因事物的表象而暴跳如雷了,他的内心更加沉稳,眼界更加宽泛,看事情,也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时的孔子对人生不再疑惑,也有了自己的正确价值判断。

(4)五十而知天命

到了孔子五十岁的时候,孔子便已经认识到何谓“天命”了。

五十岁时,孔子首先认为天命就是“仁”,即人要做一个仁慈的人,关爱他人;同时,孔子认为要懂得敬畏天命,这时天命是“礼”,即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人要要懂得“守礼”;最后,孔子认为天命是“义”,即为当为之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此时的孔子有三个特点:首先,他有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孔子的义;其次,他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孔子的仁;最后他比较淡薄宁静,这是孔子的“守礼”。

(5)六十而耳顺

孔子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已经对这世间的争斗看得比较透了,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心情不顺畅。

此时的孔子,知道别人为什么这么说,亦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

这时的孔子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政治上,而是放在了其它地方,比如,此时的孔子爱山爱水爱音乐,尤其热爱音乐,以至于爱吃肉的他因为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6)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到了六十八岁的时候,因为弟子冉回而被召回鲁国。这时的孔子已经接近七十,年纪比较大了,晚年的他许多事情也看得比较淡了,同时他践行一生的“仁义礼智信”已经深入骨髓,成了如同他吃饭睡觉般的本能一样的存在。

晚年的孔子大抵在做三件事,首先,他在担任国事顾问,力求用他生命最后几年为国家昌盛尽一点绵薄之力;其次,他用大量的时间整理了许多文化典籍,造福后世;最后,他依旧开设学堂,向天下好学之人打开学堂的大门,为更多寒门子弟提供学习的机会。

纵观孔子几十年的起伏跌宕人生,从十五岁血气方刚的少年,到最后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贤者,他经历了太多。在这几十年间,他尝遍人生百态,也吃过苦,亦欢乐过。他对后世最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其“仁”的思想;其次,是他整理的文化典籍,最后,是其将学堂向贫寒子弟敞开的举动。要说孔老夫子是如何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大抵多在于他对几十年的沉浮的反思,以及心中对“仁者爱人”的坚持吧。

我是颜小二述哲文,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

在那个时代,人能活到70岁,就算是人生的暮年了,在此之前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对于来到人世间一场都看明白了,都到人生的暮年了,还有什么可以执著的呢?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是用嘴做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可是实际行动中,他从来没有做到。他之所以自认为自己达到这个境界了,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他的不逾矩,主要是指不僭越。作为臣子奴才,他用自己的一套“礼教”成功的把自己麻醉了,就像骗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都忘了自己在骗。他虽然很想享受贵族生活,但晚年穷困,想在家里看八佾舞也看不了,当然不会逾矩。


二、他跑官要官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孔子一直很有野心,为了跑官要官,抛妻弃子孙,不祭祀父母,但流窜列国十四年,始终如娼妇处子、无人肯用。甚至为了做官与阳虎、公山弗扰、佛肸等反臣勾结,但到了七十多岁,孔子终于从“做官、当人上人”的梦想中清醒过来,明白自己这一生不可能再有机会“食于人、治人”了。


三、他的死期快到了,有心无力了。就算比“南子”还漂亮、轻浮的美女相邀,孔子的内心也不会有欲望了,所以他可以不逾矩了。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活到70都不能看开,那估计这辈子也白活了。

就是做到一句话就完了,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到70还在那争啊,斗啊。这种斗还不是为国家,是私心,欲望。

那叫什么,也是一句话,老而不死就是贼!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问;30岁独立处事了;40岁遇事不迷惑;50岁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这一生的道路;60岁,一听别人言论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70岁便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不越出规矩。每个阶段都能严于律己,每个阶段都能得到提升。所以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为政篇的一段话。其实我们把这段话连贯起来读,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能知道个大概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其实是他的六个人生阶段,也算是他的思想成熟的进程。

十五有志于学的“学”,三十而立的“立”,四十不惑的“惑”,五十知天命的“知”,六十耳顺的“顺”。这几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主观能动性,都是“心”和“欲”。只有最后那个“矩”才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这段话有很深刻的递进关系,就像波浪一样,一浪更比一浪高。一直到达最高层“随心所欲不逾矩”。

他从十五岁开始便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惑,五十岁知道了尽人事听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主观意识和世界规则融合为一。这是一个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过程。

孔子的一生一直都是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一生。他自己说,在四十岁前还缺乏主观爱憎的固定尺度,到五十岁才确立自己的信仰体系,到七十岁才真正实现思想与行为的完全一致,这并非谦辞。他不是后代人称颂的天纵之圣。他整理文献,周游列国,授徒讲学。可以说这一生他过得并不舒服,甚至有时候很艰难。

他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接地气的思想家,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家。他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主观意识和世界规则逐渐合于他一身。当他晚年回忆一生的时候,终于可以放开喉咙,清清嗓子,随口来这么一句:“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其他网友回答:

道家说得道,佛家说圆觉,儒家说开悟。如果你开悟了,从内到外都是通透的,就没有什么事是自己不能了解到的。做事就以内圣外王之道处事。更不要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了。所以说现在很多人修行,修行的目的大都一样,就是成圣成仙成佛。儒释道最终结果是一样的。 不过儒家修行是最方便的,你即不用苦修,也不用找法门,你就学文化就可以了,知识渊博就可以开悟,开悟后再修道家就水到渠成了,到佛家那里后就一通百通。当人修成圣贤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标签: 一碗水 舞龙为什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佛家缘分重什么意思 栎叶槲蕨 水百合 男人怎样才能加强性能力 水莎草 青溪鳞毛蕨 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刺兔唇花 猪靥 黄瓜霜 小动作让女人性欲更强 夫妻如何从心理上克服性冷淡? 猫脚印 今年年末有三款顶尖旗舰即将发布,有你喜欢的吗? 虫蚁菜 结婚当天下雨好吗 办喜事就下雨预示什么 大九股牛 新婚之夜做爱过程中 变态婆婆推门而入 从心所欲 孔老夫子 逾矩 七十

海南网 » 孔老夫子是怎样做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