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7:28:20 阅0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出自孟子所做的《孟子·离娄上》。百善孝为先,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在《书文解字》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孝,善事父母者”。所以古人也总结了一个说法,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到底是哪三个不孝呢?

  • 一、“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一味的顺从,明明知道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就是一种不孝顺,孝敬父母也要一定的遵循原则,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礼记》中有“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 二、“家穷亲老,不为禄壮,二不孝也”。就是说父母已经老了,而你自己却不去赚钱来赡养父母,最典型的就是“啃老族”。啃老的行为一般都会慢慢腐蚀一个家庭的和谐。

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三不孝中最严重的不孝,也即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实际上孟子所讲的“三”,在古代多半用来代表多数,而不一定限定于“三”,三就代表多数,因为三人成众,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吃等。

而比孟子更早之前年代,大家认为的不孝,最起码有五六个,甚至于七八个,那为什么到了孟子,他就认为不孝只有三种。因为孔子先生在春秋时代,孟子生在战国时代。我们从数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代,孝道变得萎缩了,就是对孝的要求越来越低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活包含了生物性、文化性和道德性三个层方面,而要民族文化正本清源、发扬光大,正是孝在道德上的最高要求。

其他网友回答: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话是孟子说的。但是现代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源于东汉学者官员赵岐的错误批注。

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写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不能盲从父母,要积极为朝廷效力,要多生孩子。

这样的解释很符合封建王朝对于普通民众的要求,所以被积极推广并为大众孰知。

但是孟子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意思是说结婚这样的事情应该告诉父母,不然就是没把父母放在眼里,作为君子认为这样就是不孝。

其实这种错误的理解不仅对于孟子,例如孔子的“以德报怨”也被后人刻意曲解。论语中这是一段问答,首先弟子发问“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但是这样很显然不利于王朝管理,所以被断章取义。


其他网友回答:

一孔之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笔者认为,这句话虽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传续千年,人人耳熟能详。这一句话的愿意是孟子评价舜帝不告知父母便娶亲的事情。舜帝父母不贤,导致他一直没有娶亲,舜帝担心无后,就私下娶亲。在古代,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舜帝这种不告而娶的行为按道理说是违反孝道的,但是孟子评价说:舜帝不娶妻就会断绝后代,这是最不孝的事情,所以不禀告父母是可以谅解的。从舜帝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用来解释舜帝为什么不告而娶,其本意还是在维护孝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一句话虽仍然被人们传吟,但传承孝道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被推翻了,随之生育观也发生了巨变。

其他网友回答:

过得好与坏,我认为知足者常乐,住得舒适,喜欢收拾房间,喜欢穿戴与众不同,让人称羡的日子,挺好,没有大钱可也很自在~

其他网友回答:

从字面上理解,孟轲这句话很伟大。传承基因,追求生命的代际永续传承,直至永恒,是所有动物的本能,生儿育女,是人类的天然使命。

但,挺好的词,被巫儒余孽们给糟蹋了,这些歪瓜劣枣们胡诌八扯,生拉硬拽,将这句话赋于了太多伪道德的含义,变得不成样子了!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儒家强调“孝”,但是还不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仅仅是孟子的一个观点而已。其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将“后”理解为后代,一种解读则是将“后”理解为“因为自己不贤德,而不被后人尊重”。从儒家学派的整体“气质”来看,儒家重“德”,由此推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加接近后面的意思,旨在强调“人没有德行”,也属于“不孝”。

1、儒家思想整体气质的大致表现之一:重德

无论是孔子也好,还是孟子也罢,抑或者是荀子,即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家,大抵都是提倡“君子之德”的,即便后世有人僵化解读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思想的整体有“重德”的“气质”,这一点是不需要太大的质疑的。

后世的儒家,无论再怎么变化,总是要在孔子、孟子、荀子等这些先秦儒家先贤之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发挥的。虽然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各具特色,但是诸位先贤大抵都是尊崇“君子之德”的,从他们提倡“守礼”就能看出来。“守礼”某种程度上是君子“仁”的体现,君子因为能够“将心比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更会自觉遵循维护社会安定之“礼”。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整体气质的大致表现之一,即为“重德”。

2、从儒家“重德”的气质来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在强调人之德行

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单单做字面上的解读,后世确实有许多解读将其理解为“后代”,这种解读看上去合情合理,却给人一种“僵化”的感觉。为人处世避免僵化,要有灵活性,在孔子之中庸之道中就能体现,所以,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后代是大大的不孝”,显得有些个僵化,格局也有些小。毕竟,有许多时候,有没有后代,还真不是自己可以操控的,以“后代”之有无来判断一个人孝与不孝,大抵是僵化的,不太符合儒家思想的“气质”。

而从儒家“重德”的气质出发,来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应该就比较好理解了。首不能侍奉自己的父母亲人,这是一不孝,不能忠于君主,这是二不孝,不能称为一个贤德的君子,这是三不孝。由这种理解来看,此处的“无后”,指的就是因为自己无德,所以不被后人尊重、无法成为后人的榜样。

其实儒家这个逻辑也比较好理解,父母养育自己,国家培养自己,自然是想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贤德的人,但是自己却并不注重修身养性,成为一个不被后人尊重的人,这一来对不起父母的养育,而来对不起国家的栽培,可不就是大大的不孝吗?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从儒家“重德”的气质来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在强调人之德行。

3、“无后”强调“重德”,要把握文字本意,还需从学派整体气质出发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后世有不少解读将“无后”解读为“没有后代”,但是,如果结合儒家学派的整体气质,从其对君子之德的尊崇来看,这里的“无后”解释为“因为自身德行不好而不被尊重”可能更加合适些。

同时,我们在理解类似儒家、道家等学派的名句时,切忌望文生义,结合上下文分析本意是一方面,还要根据学派的整体特色来分析这句话的本意,如此,我们往往能收获更多。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人并不认同这句话。在现代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根本就不成立。且不说,现在的人思想转变,不婚主义都是有的。加上现在养小孩的压力很大,人们根本不愿意多生小孩的。再者,如果孩子不孝顺,还不如没有。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这句话绝对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这是精华部分。

其次,这句话本身是对孟子的误读,而误读后之所以流传,有其农耕社会、家族社会的伦理需要。

再次,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这句话逐渐被淘汰。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扬弃的态度,而不是全盘照收。


标签: 麦瓶草种子 spa是啥项目 嫁给丧偶的人有什么忌讳吗 如何远离“亚性福”? 枕头下放红绳多久见效 十两叶 性爱后做点什么性福感最强 酒饼叶 精功眼镜 辣木通 女人最喜欢男人留这样的胡子 性感又迷人 升麻 初次夫妻性生活应注意哪些? 怎么样判断老婆是否出现性高潮? 夫妻间如何获得完美的性生活 雷五加叶 夫妻如何前戏能养生?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赞美小暑节气的诗 柿木皮 黑风散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儒家思想 看待

海南网 » 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