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为什么这么特别,为什么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7:18:47 阅0

汉字就是一部天书,一个字几种用法,形象声词动词,和事物有关联,组词不达意,写不出好文章,归结起来,变化万千,只要地球宇宙的东西,都能表达出来。

精通汉语了,你也就是天才人家了,奇妙的东西要认真去解释,做到老学到老,八十三岁还学巧,一辈子不吃不喝,全用在学习上,也有学不完知识,神奇之处。

书籍千万种,平时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离成功很近。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文字根深蒂固,世界没一个国家相提并论,五干年文化外国人无法学会…

其他网友回答:

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

汉字,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与汉字同时代出现的象形表意文字都已经消失殆尽了,汉字是唯一幸存者。

汉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独特“造字法”和独特的“用字法”上。汉字六书,即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象形(如“水”字)、 指事(如“上”字)、 形声(如“殆”字)、 会意(如“好”字)、 转注(如“老‘”与“考”字)、 假借(如“蚤”与“早”字),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得华夏文明具有了强大的包容性与吸附力,使得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统治王朝,也不得不在华夏文明面前,俯首称臣,而归附、融合于华夏文明中,并逐渐被汉化。

有的是公开汉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就是王朝政府强制推行的汉化改革,有的是悄然推行汉化政策,如“元”、“清”时期。

为什么华夏文明会有如此大的魔力?汉字功不可没!

一、汉字传承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不管中国历史上何朝何代没有谁能离开汉字的,一旦离开汉字,必将寸步难行。

二、汉字的表意特征,可以让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王朝都能欣然接受。为什么呢?因为汉字只表意,不表音,所以她有着强大包容性,任何地域的人,任何民族的人都可以借用汉字,且仍然可读本地,或本民族的音。如“我”,可以有几十种说法(读音):北京“我”读“wǒ”、客家读“(捱)ŋǎi”、我们宜丰读“(阿)à”、还有读“(我)ŋě”的、读“(我)ŋō”的、读“(咱)zán”的、读“(俺)ǎn”的······日语读“(私)ぉたし”等等。

三、有些汉文化圈的国家为了去汉化,强力推行本国自创的拼音文字,其结果差点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丢弃了,据说现在又在大力恢复汉字的使用与教学。

四、近百年来,也有一些仁人志士呼吁消灭汉字,鲁迅先生也曾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好在汉字没有灭,要不然,我们会悔之晚矣。

汉字不灭,中华文明永存!

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网络图片)

中国汉字(网络图片)

日本汉字(网络图片)

越南汉字(网络图片)

韩国汉字(网络图片)

历史上的西夏文字(网络图片)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很高兴回答您的“汉字为什么这么特别,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不一样”这一问题。

地球上的文字简单地分为两种: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

汉字和汉语一样,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现在,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都在使用着类似的拼音文字,就是用若干字母组成的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包括音节文字和拼音文字。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节的文字,如日语假名;一个字位只表示一个音节一部分的拼音文字,如英语。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从象形字发展而来。实事上,古代的象形文字并不只有汉字,只是中途消亡或者是转向了拼音文字,现今,只剩下中国还沿用着古老传承的表意文字。

语素文字,又叫意音文字,与语言严格对立,通常情况下一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汉字就是语素文字。

文字与文明相铺相成,它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汉字虽然是唯一仍被大范围使用的语素文字,但如今的主流仍是表音文字。作为文字中的少数派,汉字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是很有存在感的。著名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博士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征服者一代代逐渐被同化到他们当初试图控制的秩序中。最终,他们的老家,发动侵略的起始点,成了中国的一部分。征服者自己开始追求传统中国国家利益_征服者反被征服。"任何一个民族对一个民族的征服行为,都会落实到对文化的打压上去。如蒙元灭宋后,以蒙语为主;满清入关时,也以满文为官方文字。即使是这样,但汉字依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反客为主,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来。

为了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汉字。

一、汉字和民族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心理学将思维定义为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高级元认知过程。人类通过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

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有较强的我自觉思维能力,其思维模式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很有帮助。而西方的科学重视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准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从而使这些科学家既是理论家与思想家,又是实验家。但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混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和整体性来把握事物的。

二、汉字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关系

(一)汉字与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靠灵感,即直觉和顿悟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习惯做周密详细的分析,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总体印象。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人们选择了“因形求义”的汉字,在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思维的痕迹。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原始文字,在此之前的记事方法主要是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关系,但记事图画却看做是文字的前身。在蒙昧中创造文明的古人,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古人只是凭借对具体形象的感受、识辨、判断、记忆等把握自身的周围的各种对象。世界上几种古老的文字,像中美洲玛雅民族的玛雅文字、古苏美尔人的契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体、古印度文字,其原始形态都是图画。无论是记事图画还是初期的象形文字,都有很强的图画意味,这种图画的描摹有很强的直观性。从汉字的起源我们可看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直观的。

古人根据汉字总结出来的形体构造的基本条例,莫过于“六书"之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构造方法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转注和假借只能算作是用字方法。这些造字法即是汉字衍生的基础,又集中体现了汉字的基本特征,在深层次的构造中反映了汉民族思维的本质特征。

象形造出来的字大多是名词,对于不能感知的抽象名词,从构造中可看出其直觉思维。如“上下",是表示空间的抽象名词,不能直接看到物体,只有用间接方法造字。“上"在甲骨文中是表示一短横在另一长横线上方,“下"在甲骨文中表示一短横在另一长横线下方,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上下这一概念。有些动词和形容词也体现了这种直觉思维。如:“陷",甲骨文表示一个人跪进坑里的形状,一看便知是陷入坑了;“集",会意字,上下结构,“佳"读“追",指鸟儿,下面“木”指树木树枝,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鸟儿都栖息在树上,聚集在一起。诸如此类的字,虽然运用直觉思维方式,却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通过联想、象征、比喻等方式对事物的整体、内部各部分的关系进行综合思考而创造出来的。这些字虽然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但不是一目了然的,要经过一系列思维过程才能了解。古人认识事物,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总体印象,不习惯做周密详细的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求证,因而,在认识自然事物时带有很大的不精确性。所以,中国近代实证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既有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过于重视直觉,不注重详细分析有一定关系。

(二)汉字与象征性思维

象征性思维,是用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或意境的思维形式,它直接运用具体个别的形象去把握一般,用生动直观的东西去喻指抽象深奥的道理。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谈到:“中国古代思维具有象征性”。这种象征性思维反应在汉字的构形中,就表现为当事物之形不易显,或无迹可求,先民乃制种种符号标以为象征。

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也就是说:它不是像象形字那样一看就知道表达什么,要靠符号“指点"。如“上",下面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一概念,用以表明物体在上面。《说文》:“高也。";“刃"的小篆字体是在“刀"上加一点(这个点就是指事符号),表示刀锋所在。《说文》:“刃,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凡刃之属皆,从刃。”指事字表达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并不抽象,却难用象形字画出来,于是,借助于指事符号,就能清晰表达所示的意义了。

但用简单的指事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意义终究有点困难,因此,汉字里的指事字是很少的,《说文解字》里只有125个指事字。为弥补象形、指事造字的局限,就产生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

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的会合,组合方式多样,可以表达象形和指事难以表达的抽象事物。并且几个部件之间的相互搭配,交叉映衬,使得新合成字的意义总会鲜明的从字形和字的结构中反映出来。如“牧",会意,从牛,虽然意符为牛,并不表示只有牧牛才叫“牧",牧羊、牧马、牧猪都称之为牧,在造字时用牛这一具体可感的形象概括了所有家畜,以手持鞭子牧牛的具体形态用来表示抽象的放牧家畜的意思;如“磊",甲骨文中两个石头之上加一石,表示很多石头叠加在一起,然而并不仅仅是石头叠在一起,其它的东西叠加起来也叫“磊",只是用石头叠在石头上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示叠加这个抽象的含义。诸如此类字的构造,运用象征的方法,以具体把握一般,以直观喻指抽象。

象征思维产生于原始社会,我们现在的思维也留有原始象征思维的痕迹,黑格尔评论中国人的思维“停留在感性或象征阶段,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因此,在思维的过程中,要克服象征思维的意会性和非精确性,要有意识地培养理性思维。

(三)汉字与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古代中国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倾向于对认知客体作综合概括的把握,强调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看待问题,主张将事物内部矛盾两个方面“合二为一"进行通盘考虑。汉字基本上是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意思,用一个符号来记录,形成“形”、“音"、“义"的有机结合,以“形"为内核,以“义"为灵魂,以“音"为外壳,有机构成一个整体,如果拆分开来则无任何意义。

汉字的构形及发展留有整体思维的痕迹,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周易》曰:“观其会通",反对割裂事物,力主有机地整体看待万事万物;《黄帝内经》也提出阴阳五行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自然宇宙与人体内部循环也看做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思维与工业文明渴望征服自然迥异。要求自然与人体,天道与人道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追求人与环境的合谐。由于人道与天道的交融,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这就是最早的人文精神。汉字对不同事物的表达,于字形结构上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加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思维。

汉字的构形及发展有整体思维的痕迹。古人总结的汉字构形方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方法有先后顺序,南宋学者、文字学家郑樵在《六书略》中精辟指出:“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意思是说:汉字经历了由象形到指事,由指事到会意,会意到形声这么一个过程。汉字这样的造字过程,除了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汉字整体表意功能的不断追求。

汉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从记事图画到象形字的产生。象形字是汉字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体,采用绘画手法,对物体形状进行描摹。这种描摹不是面目俱全的画图,而是以抽象的线条画其轮廓,如:象形字中的山、羊、牛、鱼。比较复杂的象形字,所象事物难画出来,孤立画出来易跟其他东西相混,所以为它们造象形字时,就把如周围环境、所附着的东西一起表示出来。如:甲骨文中的“眉"和“须",只描摹眉毛、面毛部分,人们就会有不同的联想,为汉字的精准性,只能将有关眼、面的头像加入到字的构造中,这样,眉和眼、须和面就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象形字主要是描摹事物的形状,画成其物,随体诘屈。对于一些无形可象的抽象概念,那必须联系相关物象,进行综合后才能得以表现。会意和指事所表达的往往是用象形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如“刃”,指事,甲骨文表示在“刀”的刃口地方加一个点,表示是刀刃。《说文》释:“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年",会意,甲骨文像人扛禾,表示收成之意,《说文》:“谷熟也";“林”,会意,甲骨文写法是两棵树的象形字,《说文解字》说:“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从上面倒字来看,指事和会意,不是简单的视觉搭配,而是一种有机组合。指事是象形字和指事符号的组合,会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符号的组合,他们组合成了一个新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形声字体现了这种整体思维。形声造字时必须具备音符和声符,声符表示读音类别,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如“睁"字符为“目”和“争";“蛭"字符为“虫"和“至”。其中“目"和“虫”为意符,“争”和“至”为声符。形声造字,形符和声符并用,“取象”又“取声",既有语义上的联系,又有语音上的联系,对人左右大脑的符号刺激,有利于人类从前人、他人接受传递文化信息,可获得最优的整体功能。这种符合汉民族整体思维观的造字法,渐渐由少变多,在整个汉字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商代甲骨文中,形声字占全字数的百分之二十几,发展到秦篆,数量大增,以《说文》所收的字数统计,在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高明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1987年北京文物出版社46页。)。

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注重对客观事物做整体把握,强调的不是要素,而是事物的结构功能。如,同一个意义可用不同音符表示,同一个音符却可以表示不同意义;意符与意符或者意符与声符位置不固定。整体思维虽不注重对组成部分、元素进行理性分析,但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寻求一种“天人一理,天人一气,人之首犹物之首也,人之性犹水之性也”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观。

当代哲学家刘长江先生曾在《中国系统思维》中说道:“文明时代的早期阶段,认识水平决定了东方和西方都以综合和整体认识为重,但是,西方民族的直线式思维心理特征与综合时代的客观要求有一定矛盾,因而使西方人的聪明才智收到了一定压制,而中国发祥远古的圜道综合思维与文明早期的客观要求和实际条件正相吻合,因此,在整个古代,中国人发挥出自己的高度智慧和热情…,将整体综合方法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弥补了当时分析和实验手段的不足,这就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世界达十六个世纪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汉字与辨证思维

所谓辩证,就是事物本身包含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对立面既互相对抗,又相互依赖。其表现形式是:共性与个性、主要和次要的辨证统一。

汉字中一些表示相对、相反的概念,在字体上大多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蕴含着一种辨证思维。如“本末"二字,甲骨文的“本"字是在象形字的“木"的下方加一点,表树根;甲骨文“末"字在象形字“木”的上方加一点,表示树梢。这两字都与木有关,从这点看是统一的;但在字形上,一个点在上,一个点在下;在字义上,一个表示树根,一个表示树梢,从这些看,又是对立的。诸如此类的字,能从形体中透露出分歧中的相同点,统一中的对立面。形声字的产生及结构充满了辩证性。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它们虽是相互对立的两面,但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汉字中还体现一种个性与共性的辩证思维。形声字的构造方式是根据语词的意义和读音选择相关的意符和音符的形声字组合而成。从意符上看,《说文解字》归纳出来的540个部首,每部首所收的字的意类相同。形声字构形,以意符为基础,加上与语词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声符,表示同类事物的各个方面。如,意义与人心态、情绪、思维活动有关的以心为意符的字;以与神祗祭祀有关以示为意符的字。意符和具体的字在意义的系连上有一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说:意符表现的共同特征是一个总的抽象出来的概念,加上声符组合的字表现的是具体、个别、特殊的意义,就是体现事物的个性。

在汉字中我们还可看出主次要的辩证思维。象形字在描摹事物轮廓时,有时描摹部分,有时描摹整体。如“天”的甲骨文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部。义同“颠"(头顶)。在整个字形中,头部处于很突出的位置,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苍穹。又如“孕",甲骨文的形体是一个人的大腹中怀有一“子”的形状,与“身”字近似,典型的象形会意字,如果只是写出人身,那人们会有不同的联想,为了表达的精准,那么肚子里的小人也参与到了构造之中,小篆将“乃"(奶)置于“子”的头顶,成为一个整体存在,此结构至今未变。

中国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维,在把握事物时显得统一有余,而对立不足。面对失败挫折时我们就不能好好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容易导致我们的思想存在着阿Q精神。

(五)汉字与我向性思维

我向性,以我为标准来判断周围环境及整个世界。汉字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直接描绘的是事物,而不是词语和概念,表达的是个人、宗教、社会情感,不是纯理性符号,如以日月星辰为图像的文字,表达的是天神崇拜的情感…,汉字的产生发展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段话表明汉字的构建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无论是“观象于天",还是“观法于地",都需要人去仰观俯察,以“我"为认识事物的基准和出发点。“近取诸身",取象于自己的身体和器官,形成了与人体有关的文字与部首,如:长短的“长",甲骨文像人披着长头发,以人的长头发表示长短的长;“远取诸物",就包括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方面,如表示头顶的“天",甲骨文下面是一个正面人形,上面是人的头顶,这是以正面的人形来表示头顶;其近其远、其身其物的判断标准是由人决定的,如表示就食的“即",甲骨文像一个人靠近盛了食物的器皿,以靠近器皿的行为表示就食的意义。《说文解字》中的540个部首,汉字的偏旁与人直接关联的有:人、老、女、肉、骨、儿、手、口、足、目、耳部等六十多部,每个部首又统辖着若干与之相关的汉字。从这些字和部首中我们可以体味出这种我向性思维_通过认识主体自身来认识天地万物。

三、汉字与高度发达的文学艺术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里说:“往日跳舞对于狩猎部落的社会生活的贡献,是跟诗歌对于文明民族的贡献一样的。"诗歌艺术,代表着一个文明的成熟历程。众所周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灿烂的诗歌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则被称为“诗的语言”,汉字体现了一种“诗性之思"。

汉字的独特性从根本上影响了传统的诗歌艺术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1、汉字的蒙太奇效应

汉字能够营造出电影的蒙太奇效应。汉字结构较复杂,很多字既要表音,又要表意,没有发展出像表音文字那样在词形和时态变化时词类的转变功能。有人认为这样的特质削弱了汉字的叙事功能和逻辑性,但对诗歌而言,词性灵活转变的汉字成了诗歌艺术的一大助力。在汉语中,词序或上下文决定了词类和作用的转变,这样,形容词作动词的词性变化十分普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商人重利轻离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而好几个并列的名词能产生电影般的蒙太奇效果,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绝佳的时空感体现出秋季寒冷、萧条景色下的秋郊景像,以景物的凄凉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再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红",如电影画面的切换,视觉和弦给人无限的联想空间,抒情意味浓厚。

如果汉语像英语一样,每句话需要有一个主语和一个有限动词,或不能省略介词系词,那我们的诗歌不会是如今这形态。这是为什么呢?汉字是象形字,是空间形的,视觉印象中它的意义沒有先后的区别,可互相渗透。表音文字是一条直线表达,是线条性的,它的词序和逻辑受到严格要求,否则易产生内容上的漏失和歪曲。因此,只有汉语才能写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样顺序成分打乱,无视语法规则,却仍意蕴隽永的诗句。

2、汉字的文化积淀性

汉字不因读音变化而变化,从古至今的汉字字形变迁遵循着它的内在逻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这一特性,造就了约定俗成的日常口语习惯性表达的意象符号(语码)。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作为符号,分出了句段、联想关系,就是语序轴与联想轴。语序轴就是语言结合在一起的程序,联想轴是与语序轴上的语言相类的一系列其他语言。在漫长的文化历程中,有些语言除了表面的意思,更能使人联想到它历代被使用时的意味,从而产生深厚悠远的意义,读者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领会。如“明月",在诗歌中,月亮不再是单纯的天体,而是寄托乡愁、相思、理想的载体;如“美人",不单指漂亮女子,有寄托理想或者自认品行高洁的意思。

许多汉字的基本意义可以永续,同时,不断派生出新的涵义。与表音文字根据读音不断造出新词不同,汉字的常用字保持在四千字左右,一字多义成了必然现象。利用这点,结合音韵,汉字能玩转各种各样的“文字游戏",达成转喻、双关等多重效果,能在《红楼梦》等名著中作草蛇灰线之用,又被充分运用到如今的广告宣传语中。

四、汉字是文明存续的纽带

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华文明存续至今,其它三大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语素文字和表音文字不同,与其紧密相连的是概念而非读音,所以,汉字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中国疆域广袤,方言系统复杂,吴语闽语粤语的发音如隔天堑,若汉字是表音文字,只怕等不到秦始皇大一统,春秋时期,中国便会分裂成无数发展出自己文字的小国家,如同罗马帝国的命运。春秋诸侯国对同一字,有不同写法,如楚国,在汉字中加了许多巫祝元素,使字形变得异常复杂。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各国字形框架都来源于象形的甲骨文,不至于因发音不同而彻底改头换面。这也为后来的书同文提供了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奥秘,藏在汉字里。直到今天,汉字维系着全球华人之间的联系,它将若干年前圣贤的话语、文化思想传达下来,必将继续传承下去。

一个文明的存续,不仅需要古老的传承,更需要未来的开拓。

汉字,就是贯穿过去与未来的一条纽带。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样一段话: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沒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参阅资料:

《说文解字》、黑格尔的《哲学讲演录》、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甲骨文》、《周易》、唐诗、中国百度网等。

其他网友回答:

从殷墟发掘出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到春秋战国时发掘的竹简文字,经过三千多年到现在发展得更博大精深,美奂绝伦,从没有断过代,才使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文化继续传承至今,与世界上大多数断断续续的,历史并不悠久拼字文字不一样。

在汉字象形文字学习中,要从小经过坚苦的努力练习写读,学习学形,字义,才记得牢。汉字多同音不同字,要经过听与写读才能撑握。这样使儿童脑力从小得到锻炼,长大了脑子特别好使,因此,中国人智商就是最高,外国人多佩服的。

現汉字最优越的好处就是还可任意组合成新名词,如微信,手机,电脑,……………以适应当代科学发明的命名,以及末来科学发明的命名,不需另外创造字。

近代有学者倡议以拼音字母取代汉字,幸好没行通,要不,汉语将音义不分,会制造极大混乱,現代人读历史书如读天书,带来极大困难,将后悔不及,还是得要从新学汉字才行,多此一举。

  • 博大精深的汉字是华夏的灵魂,将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远古时,盘古开天地,人满天下,狩猎耕田过生活,人需要交流,初,交流乃是用面部表情,打手势,发音来表达完成。

后,仓颉造字,开启中华文明五千年,汉字经过了甲骨文,篆体,魏隶体,繁体的演变,再又适当简化,沿用至今。

中国汉字,堂堂正正,如人之立坐,象形而美观,内容丰富,发音好听悦耳,能表达天下任何事物。

中国汉字,由横,竖,勾,撇点nan等少数的笔划组成,架体结构严谨,法度森严,千变万化,团结而成字。

反观西方文字,二十六个字母,如同笔划,笔划组字,多不如少,繁简立判,其字无形貌陋,有音不全,不能完美的表达万物。

窃以为,汉字特别,别人的不如我们的,为中华骄傲!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意音文字,同绝大部分拼音文字不同,后者通过为音素制定字母来记录语言

简而言之,拼音文字更容易学习。

大体上,你只要会说这种文字,学习起来就很容易,无非是将读音和字母拼写进行对应而已。

一些相对简单的拼音文字,即便使用者不知道怎么拼写,往往也可以猜出来。

但汉字不同。汉字和读音没有什么联系。


简而言之,比如说数字九,东北人读jiu,广东人读gou,但文字写出来都是jiu。

所以,老外认为汉字难学。

经过研究,汉语要达到基本沟通水平,至少要掌握950个汉字和300个以上的词语,这对于老外并不容易。

如果要达到精通水平,必须熟练使用数千个汉字和词语,这个难度很大,需要至少一年以上时间。


不过,很多人认为,汉字才是中国5000年维持大一统的原因。

为啥?

汉字和读音没有关系,那么无论中国的哪个角落,他们口音有着如何巨大的差异,只要使用汉字就可以互相沟通。

以我们苏南为例,相聚四五十公里,方言都可能区别很大,甚至基本听不懂。

如果中国采用拼音文字,最终会导致全国文字的混乱,互相看不懂,更听不懂,更无法沟通。


而汉字可以让中国人互相沟通,才是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原因。

其实,不要说古人。

日军侵华时期,基本日本人完全不会说汉语,但他们也懂得一些汉字。只要日本兵将汉字写出来,也勉强可以和中国老百姓沟通。

其他网友回答:

汉字的特别在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没有像华夏民族这样悠久、连续、统一的文化传承。

汉字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是文字上的革命性发展,从此奠定了汉字的基础。象形字是用描摹实物的形状来造字,比如“车”要画一辆带轮子的车,“马”就画一匹马。象形字其实就是以画代字。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多,象形字不够用了。而且用画画来交流太麻烦,有些意思难以表达。于是在象形基础上发展出形声字、形意字字,用意符和声符并用来造字,比如“论”字从言仑声;“言”是意符,表示同说话有关,“仑”是声符是读音……。

正因为汉字是从远古传承而来,虽然现在的字与象形字大相经庭,但正如血脉传承一样,骨子里还遗留着远古文化的印迹。所以汉字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字,有汉字般的一脉传承和连续性。这也是汉字的独特和魅力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经说过,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在汉字身上,我们可以发掘世界上其他现代文字所没有的文化、艺术甚至情感内涵,这是世界上其他绝大多数文字所不能具有的独特魅力。

汉字之所以这么特别,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主要是因为:

汉字的性质是意音文字

文字的功能是用来记录语言,文字大多是由表意图画简化、抽象而来,少数源于表意记号,所以世界上最先出现的文字是表意字。

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记忆的便捷需求,人们在表意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表音字。所以文字演变的一般规律是表意字——表音字。但是,文字的发展是渐进的,尤其是在那些文明传承始终延续、传承没有中断的国家或民族,因为之前文化的影响,之前的文字对之后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所以,汉字的演变不像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字一样,一下子就可以从表意字跳到表音字,因为文化的传承,因为民族情感的需求等多种因素,现代汉字正处表意字向表音字演变的中间状态,所以,现代汉字的性质是意音文字。

以占汉字90%以上的形声字为例,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汉字可以兼表意音。

汉字的这种性质使得汉字成为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字之一。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传承的文字,生命力旺盛为世界文字之最。

在世界发展史上,汉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传承的民族,汉族使用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传承的文字。汉字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与汉族文化的一脉相承,因为汉族文化大多是用汉字来书写记录的。

再加上汉字所具有的表意性质,使得我们可以从汉字的字形入手去探讨汉字背后所隐藏的汉文化。

如“娶”,从字形上来讲是从女从取,取亦声,它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女,意思是娶的对象是女人,表达了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女依男居(娶就是男人把女人娶回家)的汉族婚俗文化。

而“取”,从字形上来看,是从耳从又,又在古代是右手的意思,意思是用手拿住左耳,本义为割耳计功。从“取”的本义,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的军功文化。

后来,“取”被引申为娶妻的“娶”,在唐代以前的所有文献里,娶妻的“娶”都写作“取”,之所以用这个字,是因为古代汉族的陪嫁文化。

在世界上所有的现代文字中,只有汉字才可以依据形体去发掘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汉字独特的体现之一。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传承的文字,使得汉字具备了维系祖国统一、民族持续发展的影响力。

香港著名学者安子介在《解开汉字之迷》中说

我们靠汉字统一中国。中国从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汉字在维系华夏儿女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同种同根、同文化同文字是促使形成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因素。

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汉族是一个追求艺术美的民族,这种民族特性也体现到了汉族对汉字的创造过程中。汉族在创造汉字时,将汉族特有的审美以及民族文化都融合到了汉字之中,如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和笔顺。

所以,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美。人们根据汉字的这种艺术美创造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又将汉字与绘画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

尤其是汉字的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可以说是汉字最特别的成分。除了汉字以外,世界上其他的文字都没有能够创建书法、篆刻艺术。

写在后面的话

因为汉字意音文字性质、汉字的不间断传承、汉字本身具有的艺术性使得汉字对汉民族的语言、历史、艺术、民俗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这些反过来又增加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汉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但是汉字反过来又对汉语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比如统一使用的汉字对古代雅言的形成。

汉族用汉字来记录汉族的历史,反过来,使用汉字写成的文献典籍却成了汉族文化代代传承的核心和依据。汉族文明可以生生不息地传承,汉字功不可没。

汉字影响了汉民族的艺术文化,如汉字书写艺术、篆刻艺术、国画艺术等的创立和发展。

汉字影响了汉族的民俗文化发展,如汉族的贴对联等年俗文化。

总之,汉字的性质、特点以及发展决定了汉字的独特性,注定了她会和世界上大多的文字不一样。对中国人来说,汉字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字,它还是人们民族情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其他网友回答:

汉字之所以特别,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不一样,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中国的汉字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独一无二的智慧。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它的构成和使用方式是“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汉字每一个字是一首优美的诗,是一幅美丽画。这特点是包括英文在内的任何文字都没有的。

联合国使用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这是按使用人口多少排名,汉语使用人口最多,占全球人口20%,在东南亚很有影响。

汉语的特点是:

1.优美性。汉字具有书法艺术美,古代许多书法作品如《兰亭序》《神策军纪圣功德碑》《玄秘塔碑》《祭侄稿》等都是无价之宝。

2.易辨性。汉字比英文等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3.直现性、表意性。汉字是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字可以从单位字符知道意思,形声字还可以知道读音。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表意的文字。

作为中国人,要热爱祖国文化,且不说汉字使用人口最多,唯中华民族文明几千年得以传承与汉字文化的智慧是分不开的。因此汉字最有智慧。

标签: 西瓜霜 血风藤 天生有神仙跟着的人 结婚压床娃娃不能随便买 糯稻根 2022年10月17日最新消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现有确诊数量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昨日新增数量 家中摆放什么绿植最好 在家中做什么运动有助提高性能力? 扭筋草 养血清脑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今日指南!2022年印度仿制版特罗凯如今什么价格?不出国可以买到印度特罗凯吗? RET 老人说门牙有缝有福 常喝柠檬水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蝤蛑 海南思迈药业有限公司 亚麻子 tbhq是什么食品添加剂 皱叶狗尾草 男人性能力不强怎么办 汉字 绝大多数 文字

海南网 » 汉字为什么这么特别,为什么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