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依据?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6:52:37 阅0

一般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是照抄了《孟子.公孙丑下》。

那么“天时地利人和”,到底是说什么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为什么呢?因为缺少基础性研究,就是要因应“天时地利人和”。

由此可见,“天时地利人和”的内容即条件说。正如历史上诸葛亮“草船借箭”一般,“只欠东风”一说。

试想一下,人生在世稍微略有点知识和判决能力的人,在做事前都多多少少地思考好了才能干,不能干的就拉倒。说明做客观事,想到主观能动性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成,则事成。无条件下,不盲目从事就对了。

至于有何依据?

这就是方位与时间的融合交界点。我们通常都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来说特别重要,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军人上了战场,不是见敌人就开枪,而是在条件形成时的阻击战或进攻战。那么存在的战前准备工作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好“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合拍点,且有缺一不可的否决机制才行。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也应该作一些准备,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去实施才效果显著。这时候的依据就是跟据大时势,结合人员关系,再在一个天气适宜的当口去组织生产,获得产品、赢得客户满意度才更好。

总之,天时地利人和,是行事规则。但它确实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现象,只不过,有些事必须充分地满足这个条件,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

其他网友回答:

天地為自然,時,適時,物理根據季節遁巡而生。人和就是根據自然條件遁巡規律,自律應對會理。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讲的是人的生死,人类社会的兴亡!所谓:“小天時决人和,中天時决地利,大天時决兴亡是也”。

其他网友回答:

天时地利人和,以《易经》中天、地、人三才为基础,概括表述了做任何事之前首先需要考虑这三个基本方面因素,时机到了然后再去做决定,就会有很大成功概率。这句话本意是指时间空间和人际关系三种客观条件都比较成熟,已经具备了有利条件。

《易经》之所以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因为它是上古时期中国祖先就开始一代代研究而成的智慧结晶,数万年前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象形符号,用来总结记述具体事物和自然规律。《易经》首先把万事万物的本质都归纳到阴与阳,例如日夜,男女,生死。

阳爻与阴爻


阳爻的画法是画一条直线,阴爻是一条中间断开的直线。然后再在阴阳两仪的基础上每组两画,推演出四种排列方式称为四象,四象以四季为代表。

到了伏羲的年代,伏羲又根据四象推导出八卦,用每组三画的模式去排列阴阳符号,一共有八种排列方式,这八种卦象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泽、山八种自然现象。每一卦都有三画,最下面的一画代表地,中间一画代表人,最上面一画代表天,这就是三才,也就是孟子那句“天时地利人和”的来源依据。

太极八卦图


天时,是说恰当的时机和时间,例如,春分耕种就是利用天时,因为春分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降雨期,农作物受到雨水滋润就会顺利成长。

地利,是指场地空间,地理条件比较有利,例如,你要在山里建一栋房子,肯定要选择距离水源比较近的地方,还要选择向阳被风地势比较高的地方。

人和,人际关系和谐其实是最关键的要点,如果一群人各怀异心,再好的外部自然条件也不能成事。如果众人团结到一起,大家的智慧可以克服上面两项的不利因素,所以古人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诸葛亮在“隆中对”也跟刘备说过,“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人和之象

其他网友回答:

“天时地利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依据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晋国在春秋末年的时候国势衰微,政权掌握在智伯、韩、赵、魏四个大夫手里。后来智伯想篡位独揽大权,于是联合韩、魏共同攻赵。赵就一路败逃到山西的一个小城。赵襄子坚守三个月始终不肯投降,于是智伯观察地理形势,想利用黄河上游的水决堤灌城。这时赵襄子开始发过来说动韩、魏联合起来倒戈,打垮了智伯。

孟子由于这个历史事件受到启发,引发出多方面的哲理。所以开始就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赵襄子就是凭着人和最后反攻胜利,其中还涉及心理战和文化战等学问。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中国人把人看的很重要,人的重要性甚至与天地平齐,自古就有天、地、人三才。人是参赞到天地之化育中的,《阴符经》曰:天地,万物之道;万物,人之道;人,万物之道。三道既宜,三才既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天时相当于命运,地利相当于环境,人和相当于伙伴。

它不仅是军事政治的哲学中心,更是个人成功学的原则。如《三国演义》里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早在草庐之中就断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所依据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三者势均力敌,所以造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

再如我们的圣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是得“人和”。但是不得“地利”,以致无立锥之地,同时又不得“天时”,时代大势所趋,无法挽狂澜,于是便有“时哉,时哉”的感慨。所以在社会上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注意这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其他网友回答:

<2>《天时地利人和》是孟子写的一篇文章。作战中,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成功之路中,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一、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二、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三、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

内容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 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内的城墙、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攻打它却无法取胜。包围攻打它,一定是遇到了利于作战的时令和气候,既然这样都无法取胜,这(是由于)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士兵)弃城并离开它,这(是由于)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凭借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凭借山川的险要,建立威信、统治天下不凭借军事力量的强大。施仁政、得民心的君主帮助和支持他的人会很多很多,不施仁政不得民心的君主帮助和支持他的人会很少很少。得到的支持少到了极点,连族内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得到支持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顺从他。凭借天下人都顺从他的优势,去攻打连族内外都会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主有不战之时,如果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其他网友回答:

天时地利人和,是成事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而三个条件中,人和最为重要。故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指成事的各种时机条件。包括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社会发展所处的环境,政策,人事等等。这么说吧,改革开放就是天时,没有这个天时,中国就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许多人也不可能成为富翁。

地利,是成事的自然环境。利,就是有利。包地势,水利等等。引申为一切有利的成事条件。比如前苏联就是占天时(严寒)得地利(西伯利亚广大纵深地带),使德国人最终完败。

人和,是成事的关键因素。人和,就是大家同心,人都齐心协力,则可成事。蒋介石最喜欢讲精诚团结,就是想要人和,结果他没做到人和,丢了江山。

如果占尽天时,得尽地利,再加上人和,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

天时地利人和,是人们能干成事情的决定性因素。这一条古今中外通用。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很高兴为你解答: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示例: 咸渊想了一会,道:‘行兵须要天时、地利、人和。为今之计,地利、人和倒用不着了,是要讲天时了。’

天时:既指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更指有利的政治环境条件,如三国是的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指占有有利的政治条件。

地利:泛指占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三国时的孙权就占有长江天险。

人和:指人心向被,上下一心,和谐团结,如三国时的刘备就占有人和一般讲“人和”比较符合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和为贵”的追求,所以古话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实际上“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既辩证又矛盾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如三国是的蜀国随占有“人和”和“地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最后不也衰落了吗,而占有“天时”的魏国却一直强盛.但总的讲“人和”较被人接受。

在说个有趣的“天时、地利、人和"孔子的认识:

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 冬天的事情了;

第二个,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说我要游长江,这边有舞雩台,就到这里吹吹风,不要说别的;

再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不要说只有一百个人你才出门,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其他网友回答:

《荀子·王霸篇》:“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让农民质朴地尽力耕作,不错农时,不失沃土,尽职尽责。荀子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意思是作战中,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

孟子所指的“天时”是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是指有利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人和”指人心向背。



标签: 院子里种杏树到底好不好 这4款手机性能被严重的低估,现在购买再使用三五年毫无压力 运动员 大发汗 什么是克隆 旱前胡 男性选择同性恋是为了爱还是性 褐带环口螺 黄水茄 亮菌 草本三角枫 地血香 小垂头菊 tim网络语是什么意思 小草乌 红木耳 大酸浆草 2022年大雪是几月几号 2022年大雪节气注意事项    海南省国营南茂胶合板厂 柳絮 地利人和 天时

海南网 » 天时地利人和,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依据?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