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请说说您是怎么理解的?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6:50:56 阅0

阴阳是所有动物(包括人),植物生存,延续,发展,变异。相对称的,平衡的阴或阳对人,动物,植物,社会是互相利用发展的最基本。男为阳,女为阴,男女不平衡,不对称,利害大家知。日为阳,夜为阴,人为阳,土为阴,人不种地,地不长食物,人怎生存?人需要氧,植物产氧,阴阳登倒,人与生物不调和,增加病痛。。。。。。总的阴阳看似不起眼。一切违背阴阴规律都不会有满意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一黑一明一昼夜,
一年春秋寒暑风,
一阴一阳谓之道,
二至还乡一九宫,
人人活在阴阳里,
哪个逃出既仙翁。

其他网友回答: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万事万物,都分阴阳两面,比喻天上的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哪怕就是同样的东西,也有分阴阳两面,光照的一面为阳,看不到光的一面为阴。

其他网友回答: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语出自《易.系辞上》。

《系辞》是否出于孔子之手,宋代至今就争论不休。

但不管怎样,其由儒学传承下来没有问题。

可是,很可能,其中包含的许多重要思想,包括“一阴一阳谓之道”,是孔子“问道老子”学来的。

此语,包含了上古先民极重要的天文认知和哲学思想。究其滥觞,至少可以前溯至公元前五千纪。

而且,这一思想,对西周以后三千年的中国文化、文明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只把其看作是“卦象”,用来卜筮,就极大降低其价值了。

“一阴一阳谓之道”,何为“道”,第一指“天道”;第二指天地间的“普遍规律”。

在“天道”和天地间“普遍规律”中,古人认为,都包含“阴”和“阳”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

从哲学上说,这就是中国独特的“阴阳易变”思想。

上面所说的这些,在《系辞》里已经讲清楚了。

其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在上,地在下,这就是乾坤之构成;乾体常动,坤体常静,阳刚和阴柔在乾坤中截然分明; 乾天之象是日月星辰,坤地之形是世间万物,天象与地形在不停变化之中。

又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坤、阴阳,并非没有先后。

《经义述闻》引王念孙曰:“知,犹‘为’也,‘为’亦作也。”乾为“大始”,即最初创世。

《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这也如《系辞》所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即宇宙之本体,老子称为“一”。《吕氏春秋.大乐》称之“太一”。

这是“天道”的核心内容,即本体及其变化,然后才有“天地之道”,“人世之道”——道德。

《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生大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至善配至德。”

古人对“天道”的认知,是通过“观象授时”而总结出来的。

从日升日落区分白天黑夜;从月圆月缺确认“月”之长短;从星辰运行校准历法,等等。

在“观象授时”过程中,古人实现了将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形成了“四方”“四时”“八方九宫”等等一些列观念。

同时,也形成了“阴阳”观念。

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春为“阳”,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等等。

古人以汉字表达“阴阳”,很具直观性。

《说文》曰:“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又曰:“阳,高明也。从阜,昜声。”

“阴阳”二字皆从“阜”,即以“山”作为“义旁”。“山”的一旁是“昜”,即太阳,就表示“阳”;“山”的一边是“侌”,即“云”,就表示“阴”。

“阴”和“阳”,不仅是“普遍规律”,还是转化的。

《淮南子.天文》曰:“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

文中说的“中绳”,就是南北之“子午线”。“斗北”“斗南”,则指“北斗星宿”的“斗柄”或曰“斗杓”的指向。

北斗,在上古先人的“观象授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开始说到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纪,亦因为与当时的先民对“北斗”之观测有关。

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清白二色反向猪,还出土了双猪首三孔礼玉。

《史记.天官书》说,北斗具有区分“阴阳”之功能。

《淮南子.天文》云:“北斗之神有雌雄,雄左行,雌右行。”

(红山文化出土双猪首三孔礼玉)

红山文化出土的猪形遗存,即是“北斗”“阴阳合体”之表现,青色猪为阳,白色猪为阴。

以猪形代表“北斗”,亦被随后众多新石器及至汉代出土遗存所证明。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了新石器时期双猪鸟形礼玉,与猪首合刻有九宫图形,九宫正中当为北斗。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出土约四千年前猪首形陶器盖,呈穹隆形,象征天盖,猪之吻部位于天极中心,凸耸为“璇玑”,象征“北斗”之首二星——天枢与天璇。

《春秋说题辞》:“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裴骃《史记集解》引孟康云:“《传》曰:天理四星在斗魁中。”

《方言》曰:“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郭璞《注》:“犹云豭斗也。”这显然是古时以“猪”作为北斗的象征。

(安徽双墩遗址出土双猪图遗物)

前面说,“太极”,即宇宙之本体,老子称为“一”。《吕氏春秋.大乐》称之“太一”。

“太一”,古人亦称“天一”,还称作“天乙”。

南京江宁东山谢家山东晋墓,出土了墓主手握的两只滑石猪,大小有别,以分阴阳,两只猪腹部,分别刻有“天”和“乙”字,象征天帝。

以“猪”象征天帝,一直可以追溯到安徽双墩遗址,就是距今七千年前。出土遗物中方向相反的二猪图形,表示当时之先民最初关于“阴阳”的认知。

(新石器时期凌家滩文化出土遗物)

《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大意是说,一阴一阳之对立转化,就叫做“道”,继承这个“道”的是美善,实现这个“道”的则是事物自有的本质。有仁爱心的只在“道”中发现仁爱,有智慧的只在“道”中发现智慧,百姓在生活中每天在运用“道”却茫然不知,所以君子从“天道”悟出的道德,就更鲜为人知了。

这个道理,讲的很不错。

总体来说,老子喻“道”,更侧重“道”本身和“普遍性”“不可抗性”。

孔子和儒家,则更侧重将“天道”演绎为“人道”,强调道德修养。

其他网友回答:

阴、阳、道,这些东西都是无形的,也就是说用形而上的语言文字去描述形而下的的东西,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们常说“悟道”,很多东西自己体会到了就是体会到了,体会不到可能不论别人怎么说都没用。不过对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理解。


一、多角度,阴、阳两面看问题

思维模式对一个人很重要,而哲学主要也是告诉人们怎么思维,怎么分析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简单理解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我们看到任何事和物都要从多角度,尤其是正、反两面去分析,比如一件事的发生引发的后果,肯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通常情况下无非是哪种占有优势罢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好的一面可能潜藏着不利事物发展的因素,而坏的一面也会潜藏着事物向好发展的基因。一阴一阳就是有好就有坏,我们可以从思维模式上去理解这句话。


二、数量关系,偏阴偏阳则为疾

我们常说“刀笔”,古人写文字是很不容易的,要用刀刻到竹子上,所以用字是能简就简,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古文难的原因。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有两个表示数量的字,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们道是讲平衡的,而平衡是有数量关系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反之偏阴偏阳则为疾,这句话强调了平衡中的数量关系。

我们常说量变到质变,任何事物发展都离不开“数”的变化,也就是量的变化。我们不能死板的理解这句话做“一个阴”、“一个阳”,意思是事物都有“阴”的一面,也有“阳”的一面,掌握了阴阳两面就是掌握了道。

三、阴、阳是动态变化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也暗含动态变化的道理,说一阴一阳就好比是说阴阳在不断交替变化,一个动就会引发另另一个动,如果把“一”字去掉,好像就没了这种效果。


而动态变化是任何事物不变的法则,就像我们常说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不停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出自《易经》,而《易经》本身就是讲变化的。所以这儿的一阴、一阳可以理解为动态变化,且相互联系。我想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用动态的、联系的思维看问题。(我是三甲,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得不错,很好很对,就看你是怎么理解的。有很多人会将其与周易的乾坤或太极图阴阳鱼联系起来,极力阐述阴与阳两极的作用,结果解释起来如云天雾罩让人越听越想越迷茫。我认为这句话重在强调“一”,而不是阴阳。“一”就是人类生产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就是开创前所末有的奇迹或新成就。“阳”就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创新或新技术,“阳”就是能看到可看见的,“阴”就是看不见看不到的潜能或长远的后续的;“一阳”就是能看见的创新,“一阴”就是潜在的长远的创新创造潜能,“一阴一阳”都与探索未知自然的“无为”有关,探索无为就是要发现验证新的自然之道,只有新的自然之道才能诞生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制造技术创新。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正道)”,也即人类的或国家民族的通往未来的发展光明大道。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谓之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育万物。又曰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无极之前,阴含阳也,太极之后, 阳分阴也。医家曰阳动阴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能生阳,阳能生阴,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互根。道家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悟真篇所谓: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相和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按辩证法来讲,阴阳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如好与坏,生与死,光明与黑暗,都是同一事物存在的两个性质,此起彼伏,互为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共同组成完整的事物。事物往往都在动态平衡中发展,有时需要寻求平衡,有时需要打破平衡。古有阴阳平衡,中庸之道,和为贵,现代所谓决策,实际就是寻找事物平衡点,最优点,而不是某极化,实际任何极化决策都不是最优化决策。


无极图



太极八卦图




其他网友回答:

万物平衡即好。阴阳不和即有不良后果,如人类过度使用资源,就会更多破坏环境,大自然会怎罚人类。大极图当中阴、阳两极是对等的,缺少一方不可,一方独大不可,实则为相互依存之命运共同体。此为道。

其他网友回答:

“一阴一阳”讲的是自然规律,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所有事物,都有相对而统一的二面性,譬如“善”的另一面是“恶”,“好”的另一面是“坏”,“荣”的另一面是“辱”,“贵”的另一面是“贱”,“高”的另一面是“低”,“生”的另一面是“死”,“少”的另一面是“老”,“刚”的另一面是“柔”,“功”的另一面是“受”,“强”的另一面是“弱”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二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是整个大自然所有事物规律的根本,由此产生千变万化,形形色色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这个矛盾冲突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法则,这在佛法讲就是因果规律,为了尽量避免这样因果规律,因此就有“阴阳调和”和“刚柔并济”的说法,在佛法讲就是“中道”,于自心,打破二元对立,以平等包容心看到世界万物,消除“四相”的观念,达到“人天合一”的圆融境界,即所谓“道”的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无独有偶,无对不立,万物皆然。偶即阴阳,对即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为外,阳为内;阴为柔,阳为刚;阴为动,阳为静。建立在阴静阳动基础上的易传是错误的,必须推倒重建;建立在阴静阳动基础上的整个儒家思想是错误的,必须彻底否定;建立在阴动阳静基础上的老子思想是正确的,必须发扬光大。发扬光大的老子思想形成唯道论,用唯道论取天下引领世界造福人类。

标签: 鮧鱼鳔 鼠皮 纤毛婆婆纳 男人正确的手淫方式 发现 房子上梁祝福语有哪些?上梁有什么讲究 夫妻性爱交流注意六个误区 枣树根 电动皮卡 三角叶冷水花 宽唇神香草 自行车 油桐子 家里入户门的最佳尺寸是多少 猴枣 养生堂品牌专区 男性勃起时龟头外露是正常的吗? 白枪杆根 芒果核 一阳之谓道 一阴 阴阳学 理解

海南网 » “一阴一阳之谓道”,请说说您是怎么理解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