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5:52:21 阅0

“低指标,瓜菜代,得了浮肿胖起来。”这是上世纪60年代在我们河北广泛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如果是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就不用说了,既使没有经历也可以据此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样艰苦程度。如果说,农民家里有充足的粮食,还用“瓜菜代”什么呢?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对过去经历的岁月印象是深刻的。1958年“大跃进”之后,“瓜菜代”成了全国的流行语。没有粮食,也就只能依靠产量相对比较高的红薯、萝卜、大白菜之类的代替主粮让人们食用了。那时候是没有人敢讲究什么净菜的,所有能食用的菜叶子一律都是好的,抢都来不及,也就没有人敢扔了。肚子饿的咕咕叫,烂到一半的菜叶子都是好的,毕竟它们可以解饱嘛!

为了确保天津安全,我所在的河北文安县,当时连续经历了1958年和1963年两次分洪蓄水。老百姓的生活相对来说也就更苦了,能够吃上外层青绿的白菜帮子感觉都是满满的幸福。我的一个本家叔叔,仅靠一篮子萝卜,就把我的本家婶婶娶到了家,十个八个萝卜就可以换来一房媳妇,搁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你说可能吗?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所谓的“菜”,也就是各种野菜了。清汤寡水,连点面糊都难得。

过去的哪个年代不堪回首,珍惜当下,才能少些抱怨,感到幸福。

其他网友回答:

这事从我父亲和我亲眼见过的事实实事求是地说,那时候的亩产一般是4,5百斤,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做一天大概是一毛多一点,如果家里男孩子多且食量大的农户分到的粮食还不够吃一年,每家每户还要吃地瓜(红薯)那是常事,缺粮户就找别人借,等到出新粮了再还,还了借,借了再还,政府也没有救济的,到了包干到户家家户户就有余粮了。

其他网友回答:

基本上没有余粮。

特别是六十年初那几年。要不怎么说挨饿呢。有余粮还能饿着人吗?

记得父亲说过,饿得实在没法了,吃花生皮。花生皮几乎没什么养分,就是有,人也消化分解不了,也吸收不了。

曾经村里有人,因吃这东西,结住,排不了,都险些丧命。

那时候,据说田野里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没了。

曾看到平台里有人问,榆树皮磨成面能不能吃,问问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就知道了。

也有人说,什么野菜什么野菜曾救过人命,这也是真的。

七七菜,婆婆丁,苦菜,车前草……等等,这些野草,在现在人看来,吃,是为了尝鲜,可在那个年代,却真是救了好多人。

我是六五年生人,对这些事儿当然还没什么记忆,但听父亲他们啦起来,那个年代,农民是很苦的。

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大多数农民,是勒紧裤腰带,在自己吃不饱的情况下,在大干苦干拼命干的同时,把地里产出来的粮食,交给国家。

所以说,那年代,那一辈子的农民,人们真不应该忘了他们。更不应该,象个别人那样,还要对他们冷嘲热讽,横眉冷对。

人都是应该讲良心的,更应该学会感恩。

如今,国家富强了,强大了,当年这些农民,也老了,我们一定要善待他们,尊敬他们,并尽可能的让他们渡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谢谢阅读,欢迎提出您宝贵的意见!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63年回乡,88年才迁出农村。从63年到粮食承包责任制时这一段历史比较清楚。我所在生产队人均7分3,人均一亩都没有达到。如果那个生产队田少,田地又不肥,打的粮食少,交了公粮后所剩无几。分给社员就少,一个生产大队里的十几个生产队,差距很大。有的工分值八九角,有的工分值才三四角。

各种原因,各个生产队分配交的公粮不太公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定下来。我们生产队田地中间,竟然还有另一个大队的飞地,是外大队的。每年,人家还来栽秧,耘田,收割。虽然路远,还必须来种,因为要交公粮。交公粮是不付钱的,叫征!还有交余粮任务,这个按市价付钱。叫购!卖余粮也分配任务的,不卖不行的。

我家人口少,劳力多,每年大约可分七八百斤稻谷,一百斤可出60斤米。那时人肚里没油,能吃。劳力一天可以吃2斤米,这才是那时粮食不够吃的主要原因。只能节省,稀饭为主,干活时两稀一干。到红薯上市时,一天三餐山芋,节约粮食。山芋都吃怕了,现在我也不吃什么烤红薯。一年到头,很少吃纯米饭。就吃山芋干饭,莴笋叶饭,芥菜饭,焖南瓜,吃南瓜糊。瓜菜代。就这么半饥半饱地多少年。

其他网友回答:

七九年以前是一个生产队集体向国家无偿交公粮,交了公粮,几乎一大半社员的口粮不够吃,有些社员讨饭吃;七九年以后到八五年,交了公粮,老百姓的口粮基本够吃;八五年到九八年,交了公粮,老百姓多少还能再卖点粮食作为收入。九八年以后,老百姓不向国家交粮了,而是交钱,这钱当时称为农业税。交了农业税,剩余的粮食足够吃的,还能卖一些。当时交公粮是一年交两次,夏季交麦,下季交豆子,玉米,高粱等。二OO六年以后,农业税国家也不要了,老百姓才真正挺直了腰板。

其他网友回答:

5o年代出生的农民最有说服力,那时侯除了交国家的,公粮,购粮,三超粮,爱国粮,剩下的,就是口粮,工分粮,大约稻谷一年3oo斤左右,春节后,大部分都没有余粮。

其他网友回答:

在五、六、七十年代交足公粮后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我经历过那个年代,有发言权!不是胡编乱造!

在50年代里大跃进时代,交足公粮后,剩下在生产队伙食团,根本就没有分配给家庭每户,集体伙食团清汤寡水还不上下季收粮食。61年下半年下放伙食团,交足公粮后分配给每家每户,劳动力强的家庭人平300斤左右,劳动力弱的家庭200斤左右,就是熬汤煮稀还要靠自留地种蔬菜弥补才能接上下季,有少不部分家庭根本还接不上下季收粮食,到70年代后期稍微比60年代好一点,但还是要靠熬汤煮稀,那时干部在广播里讲:农忙吃干,农闲吃稀,其实农忙农闲都吃稀!

五、六、七十年代交足了国家公粮后,千万别说有什么余粮,只要能接上下季收粮食就不错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公粮,余粮。首先弄清楚,公粮是无偿交给国家的,数量不是很多。余粮,是卖给国家的。那个时候叫“统购统销”。

中国很大,农村范围广,各个地方不一样的。我含山唐50后,成长于六七十年代。我含山唐地处浙江杭嘉湖平原,这个地方是粮食主产区。自古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称。

交公粮,卖余粮。一个“交”,说明什么?农民很纯朴,交的公粮,是必须的。卖余粮,也必须的。这是国家给当时每个生产队下达的指标任务。

我们杭嘉湖地区那个时候一年种两季稻,夏季早稻成熟收割。早稻米质硬,但新收获的早稻碾成米口感还是不错的。我们这公余粮,都是用早稻谷完成统购统销任务。晚稻收获后,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分稻谷。一般每人600多斤稻谷。生产队多余的稻谷放在队里的自备粮仓库。所以,我们这里吃饱饭还是没问题的。

但各生产队之年也是不一样的。人均口粮也不一样。青黄不接的时候,隔壁生产队的人到我们队上借粮食的也有。而自备粮仓库是战备级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轻易开仓分给大家的。

那个时候穷,但肚皮大,吃得下饭,我一般一餐要吃两三碗饭或粥。不像现在,菜吃得多,饭吃得少。所以那时我们习惯早晚吃粥,中午吃饭。

我看了其他条友的回答,似乎吃不饱的地方多,看来我这地方确实还可以的。“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之合住湖州。”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可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很少,好多人等不到麦熟,我们这里老人们有个俗语说是:羊爬清明牛爬夏,人爬小暑说大话。意思是清明草出来了但不长,羊可以吃,牛吃不上,立夏后草长长了,牛也可以吃饱了。到小暑,麦籽渐渐饱满,可以凑合吃绿麦了,就是饿不死了的意思。农民,难啊!

其他网友回答:

交过公粮后,象我们村的农民家里根本没有足夠的粮食!就肚子也吃不饱,更不要说吃“好”了,哪有余粮?如果有能吃饱的粮食,哪会有在60——70年代中,我村就不会出现多人、多家庭岀外在好的地区、做乞丐、讨饭!也不会以草根,树皮、瓜、菜、代主粮填充肚皮!甚至死人!

那时,公粮都是由集体(生产队)派人统一缴纳的。小麦收获后,由生产队统一在打碾小麦的农埸挑选最好的,成熟饱满的、首先留足应缴的公粮数子后,(不精心挑选、晒干、粮管所会验不上、缴不了)剩余的次粮再分给群众(社员)。例、那时我家九口、四个大人(父、母,我们夫妻二人,五个孩)小麦收获后我家每年才能分到不高于四百斤。还是带糠、有水份的,(这里单指小麦)剩余的就是秋粮了(粗粮),再不多说了,哪里还有充足的余粮?那时全年(除工、干家属)能填饱肚子不讨饭就是好的家庭了。

标签: 鹿筋 菊苣根 男人 你的性年龄竟是被内裤出卖的 牛西西叶 庐山香科科 怎么能提高男性性功能呢 一套完美的夏季性爱攻略 鸭肪 羊蹄 梵蒂冈在什么地方 狗尾草 小果野葡萄藤 婚前性行为有什么危害 女人5种品性 易使老公存私房钱 男人如何掌控夫妻性生活的节奏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双参 山郎木根 有这 报春花 公粮 余粮 七十 充足

海南网 » 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