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5:25:30 阅0

说起《周易》与《易经》,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回事,但具体说来《周易》与《易经》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何为易?易就是变化。《周易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后汉郑玄说:“易者日月也。”何为经?经的原意为织布机上的竖纱,又指义理、法则,典范的著作。《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虽然是卜筮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体系。易的起源,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氏观物取象始作八卦,显示了宇宙本体及自然体象之功能,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之原理。

易有三种,我国古代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个都是讲阴阳变化的,所以叫作易。这个解释看来是很合理的,也已经被历代人所接受。《易经》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文献之一,集合了这三个易在内,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为夏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神农氏也称连山氏,是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19代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连山易》的八卦图,称为先天八卦图,以艮卦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并运用阴阳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

《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为商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黄帝所作。黄帝号轩辕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的发展从神农氏经过8代传承后传到黄帝,黄帝别于连山重仰观天法而主变,偏重俯察之地方而主藏,作《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归藏易》的八卦图称为中天八卦图,讲阴阳调和,以地包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阳变阴合,乃能生生化化。《归藏易》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于文字、音律、文、五行、干支、历算、礼制等文化,特别是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久远世事沧桑,《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最后只有《周易》流传至今。

《周易》是周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是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周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古经》是本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古经》六十四卦卦辞,为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卦爻辞后来为周公所作。阐释《古经》的《易传》,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文章组成,为孔子及其后学弟子所作。文王所画的八卦图,称为后天八卦图,首卦为乾。后天八卦图讲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动,用以表示阴阳卦之间相互依存。《易传》是打开《周易古经》的金钥匙,他以阴阳辩证的哲学观念阐释《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广阔的哲学领域。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在商末周初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将其引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八卦、六十四卦是占卜用的,但卦中包含着哲学思想,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500年后经过孔子及其后学弟子传述,他的哲学蕴涵才被揭示出来,为众人所知晓。又经过历代众多学者的研究,使《周易》成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典籍。易学揭示天地自然及社会发展变化之规律,对儒、道、墨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影响。易学就像一个万花筒,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在各门学科都得到广泛运用,如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历法、数理、生物、音乐及军事、医学、武术、气功等方面都与《周易》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喜欢本文请关注,觉得不错请赞一个,谢谢。关注我头条号[每日精彩无限]可以每日推送给您更多相关信息。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易》的周有两层意思,一为周普,二为周朝,周朝的意思说明其与夏商时代区别开来,《周礼•春官》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普的意思是周易本身包括天地人中所有的变化,这体现了周普的意思,正如《系辞传》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东汉郑玄在其《易贊》言:易有三易,曰简易,曰不易,曰变化。平常我们主要取其变化的意思,因此《周易》就是周朝关于天地变化的书,以阴阳符号的卦画和语言文辞两种形式展示在文本当中。


《周易》从其内容看,有卦画的生成排列,有文字的组成表述。

从文字看,可以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共计三百八十六条爻辞,六十四条卦辞。据太史公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这是推演的结果便是我们当前看到的周易六十四卦。孔子后来作‘十翼’使得周易由原来的卜筮之书向道德哲学之书进行了转变,这主要体现在《象传》中。从卦画上看,六十四卦由八卦相叠而成,而八卦则是由阴阳符号三条所组成,之所以三条一方面,古人认为这分别象征着天地人。

另外一方面,阴阳爻的递变在上中下三次变化后,数字可以达到一种完满。因此《系辞传》才讲,“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易传》被称为“十翼”,包括《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大象传》,《小象传》,《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共十种。所以被称作“十翼”。


《易经》泛指古代讲变化的经书,其内涵比较大,从出土文献看,目前带有占卜性质的除了《易传》外的所有资料都可称为易经。主要特点是经文和卦画,不包括易传(指孔子所作“十翼”)。因此他俩的本质区别是概念的包含从属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易,我们通俗的翻译就是:周代的易。不管你信不信,周易的主要作用的确是用来占卦的,注意,是占而不是卜。因为周代或者说周易算命需要用蓍草。

殷商也有自己的算卦系统,比如甲骨文就是算命的工具,而卜就是殷商的人用乌龟壳占卜的方法,称为卜。

那么问题来了,殷商也有自己的易吗?

一定是有的,相传易经一共有三部: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部统称为易经。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

但是连山,归藏其实已经失传了,只剩下周易。所以,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周易与易经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正因如此,现代人会把周易说成是易经。

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撰,主要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的内容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有卦辞和爻辞。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五行等概念,讲阴阳,五行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相传《十翼》是孔子所撰。同时也就丰富了周易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体系。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而易经又被称为群经之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智慧财富。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首先应指出,巜易经》与巜周易》的问世是中华文明的奇迹。其次应指出,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区别,但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分述于后:O一,《易经》是从众多占卜活动中脱颖而出的象数模型。中华先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观察天地自然变化,根据万物类象,首先用八种符号代表八种自然现象,这就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就是最先的八经卦,后来人们将两卦轮流相重又得到64个别卦。巜易经》的问世经历了从巜连山》到巜归藏》,再由《归藏》到巜易经》的演变过程。巜连山》中以山为尊,在卦序排列上以艮为首卦。巜归藏》中以地为尊,因此在卦序排列上以坤为首卦。由于社会的发展由母系社会转变到父系社会,因此,在巜易经》中以天为尊,卦序的排列以乾为首卦。巜易经》的发展,在时间上经历了从三皇五帝到殷周的漫长岁月。在成书的过程中经历了巜连山》和巜归藏》这两部演变过程。O二,巜易经》成书于殷周之时,七八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等人根据巜易经》卦爻辞的内容写了巜易传》。其中包括巜彖》上下传,《象》上下传,巜系辞》上下传,巜序卦传》,巜杂卦传》,巜说卦传》,《文言传》,又称十翼。巜周易》书名最早见于《左传》。我们知道,巜易经》是一部信息预测的经典,巜易传》则全面揭示了巜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周易》将这两部经典融为一体,从此使其成为一部集象数和义理于一身,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哲学经典!O三,巜周易》问世以来,在象数易方面,以京房为代表的八宫排列六爻预测法,和以邵雍为代表的卦象预测法,极大增强了易经的预测功能!而以王弼和程颐为代表的义理派。以及兼顾象数与义理为一体的朱熹等,都为《周易》的普及和应用做出很大贡献!也展现了巜周易》的科学价值。O四,与巜周易》发展的同时,也曾有其它占卜形势同时存在,商朝时曾走红一时的龟卜,(司马迁曾著巜龟策列传》)。后来又有巜灵棋经》占卜法的运用。此后又有大小六壬课,紫微斗数,太乙神数等问世。历史发展到今天,有的占卜法早已消亡,有的也逐渐被淡化。只有巜周易》,虽几经沉浮,但仍以其具有科学值价的强大的生命力,走向世界,她像镶嵌在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放出灿烂的光芒!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易》到底是本什么书?

它不是连贯的“一本书”,而是一系列古典文献的汇编。它的成书过程历时数千年,著者和编者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多已不可考了。

有一种传说是“三圣治易”,说它是创于伏羲、经周文王修订扩充,由孔子编辑完成。

《周易》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图书”

它既有文辞、又有图象。所以说,周易讲解起来很麻烦,既要看文、又要看图。这部图书是由《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组成。总的来说,文辞是解释图象的,《易传》是解释《易经》的,时间顺序是先有“象”而后有“辞”,先有《经》而后有《传》。

举个例子作为中国人,我们非常熟悉的“八卦”,其实就来源于《周易》中的“图象”。这些图象今天仍历历可见,比如太上老君的道袍或是大韩民国的国旗上。

卦是由爻(音摇)组成的。八卦符号其实就是三道横线,每一道横线称为一个“爻”,三爻组成一卦。爻只有两类,一类的图象为“—”,称“阳爻”;另一类的图象为“––”,称“阴爻”。三道阴阳爻,总共可以有八种排列方式,是为八卦。《周易》最初的形态,就是这两种爻和八个卦。

最早提出这套创意的,据说是伏羲。伏羲氏仰观俯察,体味万物类象,从中抽象出了八卦符号,而又用这八个符号来指代万物。如下面这个图所示,这八个卦象分别是乾、坤、坎、离、巽(音迅)、震、艮(音根的四声)、兑,分别依次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

上古时期没有文字,以这套创意符号系统来沟通、记录、启发民智,既当爹又当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可真是伟大的发明!故而后世杨振宁先生言道:“……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

八卦对我们来说还是很熟悉的,八卦图、八卦阵、八卦掌、娱乐八卦、八卦小报……比如《西游记》里大名鼎鼎的八卦炉:

话说孙大圣被二郎神擒获后……“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煼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后世,八卦又演变出六十四卦。也就是,将八个卦两两叠加,衍生出的六十四种变化,详见下图。

当然,在此要说明,八卦只是基本卦,称“八经卦”,在《周易》中并没有单独列出。《周易》里出现的图象是六十四卦,称“六十四别卦”。

连山归藏

至少在夏代和商代,卦象的排序和方位各不相同。

夏代以代表“山”的艮卦为诸卦之首,当时的那套图文汇编称为《连山易》;

商代以代表“地”的坤卦为诸卦之首,当时的那套图文汇编称为《归藏易》。

因为《连山》、《归藏》已经失传,故而其卦辞如何便更不可考了。今人所看到的卦辞,据传是由周文王最终编辑审定的,也是在那之后,这套图文汇编才可以叫《周易》,是以代表“天”的乾卦为诸卦之首。

文字配图

卦象之外,卦辞是用来判断占卜吉凶结果的,短而隐晦,往往只有简单古朴的几个字。

例如:《周易》首卦“乾卦”,其卦辞有四个字:“元亨利贞”。还有更短小的,比如六十四别卦里的“大壮卦”,卦辞只有两个字:“利贞”。

就这样给人“解签”,信息量未免太小。于是,后人在使用过程中,又加入了爻辞。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一爻再配上一句解释说明的断语,是为爻辞。这样解起卦来材料就丰富多了。比如“乾卦”,完整的易经表述是这样的:

史上最经典之教学参考书

《易经》和《易传》的关系,就好像是教科书和教辅书。《易传》又分为七类“教辅材料”:《彖辞》、《象辞》、《系辞》、《说卦》、《序卦》、《文言》、《杂卦》。

《彖辞》,是用来注解卦辞的。卦辞本为占卜吉凶结果的总体判断,《彖辞》则初步的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此吉凶。

《象辞》,是用来注解卦辞和爻辞的。其中,注解卦辞的部分又称“大象”,注解爻辞的部分又称“小象”。小象与六十四卦中的每一爻是一一对应的。此外,《象辞》还隐含了对整体卦象的注解。

《系辞》,是一部长篇大作,可以说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集中阐述,是整个《易传》最为灵魂的部分,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全文可说是充满了名言警句,字字珠玑,随便摘录一段,即可秒杀各路心灵鸡汤,成为朋友圈的集赞神器!譬如:

“一阴一阳之谓道……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等等,

另外一个引人入胜之处就是,《系辞》里有现存最早的、也许也是最正宗的,关于占蓍起卦方法的记载。

《说卦》,主要是诠释八经卦的。以八卦符号来指代万物,也许是古人画卦的最初目的。说卦从抽象还原回具体,分类列举了八卦所象征的世间万物,如人体、时空、性格、运动、动植物、家庭成员等等。

前面说到的八卦: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分别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即取自《说卦》。《说卦》还是后世所有的周易预测取象技术的理论来源,没有之一!——尽管,这也许并非其本义。

《序卦》,是专门诠释六十四别卦的。《序卦》将六十四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解释了六十四卦从头至尾、循环流动的排列顺序,说明了卦名的含义,点明了卦与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如果需要先理解后记忆的,《序卦》是一部不错的辅导材料。

《文言》,是专门诠释六十四别卦中的“乾”、“坤”两卦的。这两卦太重要了,堪称众卦之父母,是六十四卦的纲领性文件。《系辞》中的评价是“乾坤,其易之门邪!?”也就是说,学习《周易》要想登堂入室,必需先从乾坤两卦这儿踢开门槛噢!而《文言》对于乾坤两卦的诠释,大概也是试图对其他六十二卦的理解树立一个范本。

另外,著名的民间“咒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出自这里哦!

《杂卦》,也是专门诠释六十四别卦的。杂卦篇幅很小,有对六十四卦卦名的简要介绍,还介绍了卦与卦之间的对偶关系。

以上七类,是为《易传》。其中,《彖辞》和《象辞》原本独立成篇,但因其是对卦和爻的直接注解,后人便将其打散,附在《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后面。今天我们购买《周易》的成书,大部分版本就是这样处理的。我们如果看到卦辞下面有“《彖》曰”、“《象》曰”,爻辞下面有“《象》曰”,这便是《彖辞》和《象辞》,而并非《易经》本经了。


其他网友回答: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呀:《易经》和《周易》的区别,就像「水果」和「苹果」,「人」和「女人」、「酒」和「茅台」的区别。想要透彻的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经学史。下面我就对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做一个系统性的浅说,这个答案就不言自明。

如果嫌长,可以只看黑体字重点。

所谓的「经」,最开始就是指先秦诸子百家纲领性的学术文献。

如《道德经》、《皇帝内经》。

先秦孔子儒家学派,主要传授的【六艺】和相传是孔子整理集结的【六经】: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所以,《六经》是儒家的教科书,那么:
  • 第一,既然「六经」是「教科书」,就涉及到怎样正确理解经文的问题。


  • 第二,因为六经都是比较古老的语言写成,比较晦涩难懂。如最晦涩难懂的《书经》,很多章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两朝。

  • 第三,我们知道孔子是有教无类,首次将贵族教育普及到平民阶层,但是,当时贵族和庶人讲的话不一样,而且当时「言文分离」,《六经》都是所谓的【雅言】记载的。


所以,从先秦到明清,就有不少学者为【六经】做阐发、注解、诠释。

在原始【经】的基础上,形成了庞大的「经、传、笺、注、疏、正义、章句」文献。

如《春秋经》除了《春秋》,还包括《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指的就是注释《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夹二家已失传。

正是因为《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

汉代汉武帝时候,独尊儒术,儒家大翻身,成为官学,儒生集结整理儒家文献,《乐经》经过秦代焚书和战乱已经散佚,一共也就是《五经》。

当时朝廷设立「五经博士」,比如我们所知的董仲舒是【春秋经博士】。

我懒得打字,引用复旦大学经学史专家朱维铮先生的论述: 引自:朱维铮. (2002). 中国经学史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页2

后来加上《孝敬》《尔雅》……等儒家著作,唐代形成了《九经》,宋代产生了《四书》的概念,到明代形成了所谓的《十三经》。

综上所述:

1、汉语中的【经】、【经典】,广义上指诸子百家的核心学术文献,狭义上就是专门指儒家的传授讲学的文献,古人读书的「教科书」。

后世【经典】的意义进一步的泛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经过时间的沉定的传世之作就是【经典】。

2、先秦的儒家文献【经】按照文献性质可以分为六类:《易》《书》、《诗》、《礼》、《乐》、《春秋》。

3、到汉代《乐经》失传,经过儒生整理儒家经典就只有五类,也即《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也有说《乐经》被编入《礼经》中。

那么,《五经》或者《六经》这几类文献分别是怎样的性质呢?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做过定义,我引用以下几种:

先秦 《庄子》:

  •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 《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汉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 《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 《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 《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 《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汉 扬雄《法言》:
  • 说天者莫辩乎《易》;
  • 说事者莫辩乎《书》,
  • 说体者莫辩乎《礼》,
  • 说志者莫辩乎《诗》,
  • 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最通俗易懂的解释、概括归纳,我还是引用顾颉刚先生的:

引自:顾颉刚. (2009). 中国史学入门(大家小书). 北京出版社.页28-37 如果你还是一头雾水,我就用最简单易懂的话,归纳一下《五经》文献性质:

《易经》是占卜术数之书,相当于上古的「自然科学」一类的文献。

《书经》是记录上古君王言论的文献,相当于领导人讲话,比如《邓小平文选》之类的文献。《尚书》的称谓是汉代才有的。

《诗经》是上古各个诸侯国中广为传唱的诗歌,相当于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词。

《礼经》是记载上古国家制度、礼仪规范的文献,相当于今天的宪法之类的文献。

《春秋经》就是记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知道了经学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再来谈周易和易经的区别。

【易】之思想的核心就是八卦,八卦的创始人,传世文献记载不一,多认为伏羲所创。

当然伏羲是传说人物,肯定不足信,不在讨论范围之类。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我们常说【三易】,也即夏、商、周三个时代的:《连山》、《归藏》、《周易》。

【三易】之间的区别说简单一点,就是夏、商、周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占卜方法。一般人知道这一点就够了。

想知道更学术一点,我还是引用专家的论述:

引自:徐敬修. (1926). 经学常识. 大东书局.页12-14由于《连山》、《归藏》失传已久,所以,现在说【易经】就等于是说《周易》。《周易》相传是文王姬昌所做,《周易》又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前面说了,【传】是对【经】的注释和解读。

《汉书 艺文志》的对《六经》排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所以《易经》是群经之首。

那《易经》为什么是「群经之首」呢?

因为《易经》是中国人最原创、最古老的哲学思想,贯穿中国思想史几千年,后世的儒家、中医、道家等各种思想体系,源头都可以追溯到《易经》。

所以,《易经》相当于西方人的古希腊哲学,犹太人的《摩西五经》,印度人的《吠陀》,是中国人的信仰之源和思想之源。是我们这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最根本的地方。

----------------------------

综上所述:【易经】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指八卦卜筮之类的所有著述 ,包括【经】和为【经】作的传、注。《易经》包括【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由于《连山易》《归藏易》散佚丢失,只剩下《周易》,那么《周易》就和《易经》等价了。《周易》是周文王姬昌的占卜著述,后世为详尽的阐发其思想,为之做的「传、注」就叫做《易传》。

这就好比:

  • 一个家庭(易经)中有弟兄三个(三易)。
  • 老大(连山)、老二(归藏)都丢失,只剩下老三(周易)。
  • 那么,老三和老三的生的儿子(易传)无疑就能代表这个家庭。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易是周而复始与周天子的周没关系。易经也是周而复始,只是名不同,年代注解卦位不同。有用来占卜,有来用风水,有来用布阵,有来用婚配,有用来历法,有用来算命,各有各的用法。如国语,语文,一个意思,只是课文有变动而已。都是文化内容。万变不离其宗。万法归宗阴阳也。

其他网友回答:

《易经》原属筮算之书,是三大经传中唯一存世的(其他二部分别为连山与归藏)。易经之筮术是以一种叫蓍草为材料(以龟骨者称卜术),通过大衍算法:即大衍之数五十,用其四十九,分二以两…共计十有八变而成卦。易经只有卦象`卦辞、爻辞,通过所成卦象对照卦爻辞判吉凶。而《周易》则包括《易经》和《易传》。传部分是孔子及后世所著,共七种:《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丶《序卦》、《杂卦》,它们对经进行了解释和进一步发挥,使易经充满智慧哲理,成了中国文化的经首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2>《周易》和《易经》是一回事吗?

就现代人一般的说法而言,或者说狭义的角度来看,《周易》就是《易经》,《易经》就是《周易》。

而如果正本清源,从历史的渊源来说,《易经》之原点在伏羲的太极八卦,历经上古时期(距今7000-4000年)3000的孕育;《易经》之发展在上古及中古时期(距今4000-2700年的夏商周三代)所产生出来的阶段性集大成成果即“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

《周易》是《易经》的一部分,广义的《易经》还包括伏羲的太极八卦,以及《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易。《连山易》和《归藏易》何人何时所作已不可考,在秦或东汉宫廷失火时已经流失,现在传承下来的只有《周易》。

中国文明之火没消亡是源于伏羲太极八卦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太史公司马迁

伏羲是一个修真者。7000年前,他通过调息导引、静心净心、抑识兴元、至虚守静,在入静入定态观看到了宇宙本体元气,或称真气。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伏羲竟然能够总结出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统一性和普遍性规律,一画开天、以一拟太极,创立先天八卦,开启了华夏族群的原生文明。

为什么说伏羲非常伟大呢?

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守定故土、文明之火绵延相续7000多年的族群,而导致这一切的最大聚合力量就是伏羲创造的太极八卦——文明凝聚。

我们一般的思路局限在文字记载是传承文明的最好方式。有文字记载历史为信史,文字记载之前只能是传说。

而文字记载虽然能够传承文明,但文字系统太过复杂,古时候认识文字的人只限于极少数的贵族,一旦面临异族亡国等巨大变局,文明很可能会因此而消亡。

世界4大文明古国除中国外中,其他都在被异族入侵的历史变迁之中消亡了。它们都曾经达到了很高的文明程度,比方说,5000多年前,古巴比伦人已经有了楔形文字,古埃及人已经有了象形文字;4000多年前,古印度人都已经有了相当高水平的城市文明。但却都在政治变局的情况下逃脱不了文明消亡的命运。

古巴比伦人5000多年前的楔形文字现在无人认识

文字系统的复杂性和难以传承,我们可以甲骨文为例来说明。中国文字的传承脉络是很清晰的:商甲骨文—周金文春秋战国大篆—秦小篆、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可甲骨文研究了100多年,从16万片甲骨之中发现了近5000个字,现在只认识了2500多个字。就国家的重视程度而言,甲骨文研究院与文化部同级,是一个正部级单位。

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简、执简驭繁!相对于一个文字系统而言,伏羲太极八卦就简单了。但太极八卦何以能够尽览物性、穷极天理、洞悉人事呢?是因为伏羲的太极八卦实质上蕴含着的是宇宙本体论的智慧。气、道、阴阳、太极都在其中!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

伏羲的太极八卦是一个无字天书,《连山易》即《夏易》和《归藏易》即《商易》也是无字天书。它们都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只是一个符号系统。

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伪作。

周文王雕像

《周易》传承自伏羲八卦、《连山易》和《归藏易》,它们都是从宇宙本体元气的角度来演绎事物的变化规律。就《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而言,一方面,前期的《易经》是无字天书,而《周易》则多了64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的文字注解,另有孔子整理的《十翼》,又称《易传》;

另一方面,文王《周易》的卦辞和爻辞虽然是从占卜之用的角度出发的,但其中蕴含着哲学本体的智慧,也是老子道本体集大成之作《道德经》的重要源头之一。

说《易经》是朴素的唯物论或辩证法,实乃是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妄自菲薄、文化自虐和精神自我殖民的表现。《易经》是从道本体论的角度解读宇宙之奥和人事要害的,道本体是心物一元、理气一体的本体论。西方哲学对宇宙本体无解,唯物论是物质一元论,实乃是伪命题。辩证法属于认识论,但却没有本体的承载。


文喜有话说 2018.2.6.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易》和《易经》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要说的是,《周易》是一本占卜书,在当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占卜书,比如《周礼·春官·大卜》所说的《连山》、《归藏》,以及不见于今本《周易》的一些语句。内容除了卜辞之外,还涉及一些商代、周初的古史内容。过去一般认为《周易》的画卦作者是伏羲,重卦的作者是神农,卦辞、爻辞的作者是周文王,但是这些说法都并不可靠。伏羲、神农虚无缥缈且不论,就是《晋·卦辞》说“康侯用锡马蕃庶”,卫康叔分封也在周文王之后。

除了《周易》外,还有《周易大传》。如果说《周易》的内容是经,《周易大传》的内容就是传。《周易大传》包括《彖传》《象传》等“十翼”,《十翼》过去说是孔子写的,但也不可靠,其创作年代可能一直从战国延续到汉初。是对《周易》解释补充的作品,但除了《彖传》《象传》以外,其他几章合于经文的并不多。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说,东汉的郑玄把《彖传》、《象传》、《文言》等篇附录于经文之后,而把《系辞》以下四篇附录在全部经文之后,这样一来《易经》和《周易大传》就合为一体了。《汉书·艺文志·注》说是西汉的费直,可备一说。总之今天的《周易》或者《易经》实际上是包括了《周易大传》的。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始的《周易》(《易》的“经”部分)没有包含《易传》,而今天的《周易》(《易经》)就包括了《易传》。

感谢阅读!

标签: 2022年10月16日最新消息山西省吕梁现有确诊数量 山西省吕梁昨日新增数量 海润珍珠 正确的仰卧起坐怎么做 男比女大四岁天作之合 男大女4岁古老说法 莙荙菜 莱菔子 大昏头鸡 幻核 酱瓜 羊蹄 刷把草根 平时手淫危害大嘛 夏季男人补肾佳品 性福人生必备 鸡嗉子叶 射精多少正常呢 黑蒿 油茶花 夫妻缠绵过后别倒头大睡 家里摆放什么最招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靠什么维持生活 周易 易经 本质 区别

海南网 »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