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是大脑在想,却说“心想”呢?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5:14:02 阅0

 《黄帝内经》中有关脑的论述散见于各章节之中,整理这部分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1.脑的藏象概念:《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髓海是脑的形态结构。其解剖位置,上至天灵盖,下至风府穴,亦藏于颅之内。显然对于脑的解剖在内经上是很明确的。

《素问・五脏生成篇》谓:"诸髓者,皆属于脑"。

显然,内经认为所有髓都归到脑,和现在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关系不谋而合。

《医学入门》注曰:"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 ,髓则肾主之。"

前贤已认识到脊柱椎管内的髓,是同脑相通连的,故《内经》又有"脑髓”之谓。

《素问・五脏别论》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奇恒之腑者,其形似腑,其用似脏。中空有膏液似腑,但其用闭合,藏而不泻似脏,实乃地气所成。所以既非六腑,亦非五脏。故别做一类,称之奇恒之腑。独特又不似腑之不断传运,又有腑之形的器官啦。形神兼备。显然内经对于大脑的描述很具体,封闭但与五藏有别,又与六腑相异,有储藏与交通的功能,故称奇恒之腑。   

2.脑的生成和发育:《灵枢・经脉》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精既是脑髓的基本物质基础,又是脑髓生理功能的根本要素。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谓:“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黄帝内经太素》 “补益脑髓者,谷之津液和合为膏,渗入头骨空中,补益于脑;渗入诸骨空中,补益于髓;下流阴中,补益于精。若阴阳过度,不得以理和使,则精液溢下于阴,以其分减髓液过多,故虚而腰痛及脚胻痠也。”

五谷中的津液中渗漉搀和形成稠膏的那一部分,向内渗入椎管,补益脑髓,而向下则流入股骨腔、胫骨腔中。脑虽源于先天之精,但又必须依赖后天之精的濡养,得以生存发育和成长。   

3.脑的生理:《素问・刺禁论》谓:"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从各脏器受损后危及生命活动的程度,前贤认识到脑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器官。

《灵枢・经脉篇》谓:"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说明脑是通过经络同脏腑,肢节进行感官联系。

《灵枢・大惑论》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可以从这段看见,目与脑连,是脑向外反应的视物之器,接纳分辨色泽、大小、厚薄之官,故目之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之视觉功能,由脑所主。

《灵枢・海论》谓:“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上述证明脏腑气机的升降,筋骨肢节的运动,感官知觉的反应,并不是孤立的机能活动,而是为五脏所主,又为脑髓所统,是有机的整体的机能活动。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五脏六腑的精气(或精华)皆上会於头面部,其中尤以人的眼睛,其外观的神态及光华,最能反映脏腑的机能状况,故名精明之府。

《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医部全录》注曰:”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五脏藏五神,故后世将五脏称为“五神脏”。脑通过主五神,主十二官之职。故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谓:"脑为元神之府”。显然我们就有点疑惑,神和元神怎么区别。

我们开始回归主题,为什么明明是大脑在想,为什么要说心想《灵枢・本神篇》“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天之在我者德也”,就是说不同的天德,即不同的天体运行轨道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天道的能量对人的影响大多是隐性的,它们悄悄地来到地球上,不为大多数人所感知。


“地之在我者气也”,就是说不同的地气,即不同的地理、地区也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气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比如到了某个新地方,有人会水土不服,这就是地气不同造成的。另外,有的人到了某个地方后疾病会加重,有的换个地方病情会减轻,甚至多年的顽疾都会消失。总之,天德可以说是生命之性,地气可谓是生命之根。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一句则是说由于天之德下流与地之气上升、天德地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得以化生。


“生之来谓之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为生殖之精,禀承於父母,为人体生长与生育的基础,是最原始的生命物质。后天之精是生命运化过程中,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进行交换,再由人体内脏加工提炼,逐渐累积而来,并可贮存於脏腑。“精”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精具有参与人体生殖繁衍、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等生理功能。


“两精相搏谓之神”。男女交媾,阴阳两精上下交感而产生的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叫做神。自然界里面的哪一种现象人们最不好控制,山川河流人类都经过洪荒的时代,对人类有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我们大禹治水,部分改造了世界、改造了自然。其实,最难于控制把握是生命,钱再多也挽回不了生命。每个生命当中都有很多生理机能活动,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来说,最难于把握、控制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形体活动,应该是内在的精神思维活动。我们常常有这么一句话: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解放前的英雄共产党员们可以被关进监狱、被灌辣椒水等等,但是改变不了他们的革命意志,这就是神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有这些精神活动里面,瞬息万变,更难于控制琢磨的是谁?是心神。


“随神往来谓之魂”。魂魄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中医理论、古代传统文化之根来说,魂藏于肝,肝应于春,而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萌发向上的季节。所以“魂”是人的下意识、不自主的而又积极萌发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必须是在神的控制之下才能清晰、条理又理智地活动。具体地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听课,有的人上课前打算好了一定要好好听,可是听着听着心思不自觉地就不在这儿了,看他身体坐在那里,可神没了,在没有提醒他之前,他走神了、跑神了。这个思维活动,就是没有在神的控制之下,它大多是没有条理的。更严重的就会发生梦游症。这就叫:没有随神往来。但是有些人思维不敏捷,说的时候跟不上,这叫魂少了。所以我们看《黄帝内经》对人的思维活动的描述是非常准确,换一种说法可能就不能完全表达它的含义。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魄藏于肺,肺应于秋,秋是万物收获的季节,大量的劳动成果需要得到保护并保证能够及时、充分、尽量地供应人体的各种需求。魄能够稳定人形、神的活动,帮助人达到形神合一,以更好地应对每天面临的各种情况,这就是魄,它“并精而出入”。简单来讲,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充分调和而发生作用就会产生魄。人的体魄强壮,遇到突发的恶劣环境,有非常强的抗御能力。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我们会说某某人讲话有魄力,是说什么?是说他说话掷地有声、说实话,是说他心口合一、形神合一。这样他对外来的突发事件就能从容应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魄。魄它往往和胆联系在一起叫胆魄。反过来讲,做事没有魄,就是精气不够,这叫“没有金刚钻,非要拦瓷器活”。魂魄比较特殊,和意、虑、思不一样,虽然通过后天发挥作用,但是先天就已经具备了。“以后为基,以父为抵……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魂魄必具。”魂魄二者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共同保持人后天的正常身心运动。


“任物者谓之心”。所谓“任物”,任者,担任、接受;物,外界事物。也就是说当某人愿意与外界事物时,就能对其产生一定的认知,称为心能任物。人能够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存在,这靠谁来反映呢?心。心是接受外界事物的器官,心理是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藏神,心主神明。


“心有所忆谓之意”。心一动,有了一时的意念或回忆,这就形成了意。意是回想、联想,总是由某些事物或思想、情绪等引起,是人与外界环境接触后形成的一时的想法、念头。人们曾经会有过各种各样的想法、念头,很多都和其它许许多多的想法、念头一样,可能过去就过去了,只是一时的,是“心有所忆”。


“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多了、想法多了,把它们沉淀下来,“存”在那里了,也就是牢牢记住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想法、志向,这种内在的心理变化就叫“意之所存谓之志”。志就是意的保存和停留,是由意念而产生实现这种意念的决心。人们过去一时的想法、念头,就这样被固化下来,成了“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有了想法、志向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反复思考、权衡利弊,为实现志向而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规律,这就叫“思”,是“因志而存变”。《类经》中说:“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从一时的想法、念头,到被固化下来成为“志”之后,人们会对它们进行更多的思考,为了实现它们而辗转反侧。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在思考过程中,往往需要做出由此及被、由近及远的推理,这是一个选择并决定未来行动的目的和方法的过程,是“因思而远慕”,这就是“虑”。与下定决心后的“思”相比,这时的思维已经比过去更深入了一步,成为了“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因虑而处物,是在深思远虑的基础上,由推理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事物进行正确安排处理的过程,叫做智。《荀子・正名篇》说:“知而有所合谓之智。”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又出了个心,而此时的心确切讲应该说是心神,因为这篇讲的就是本神,对于事物的认知是心神的功能,而这个和五脏的心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心神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受到的,那么为什么要和心搭上关系呢?前面有讲述到一段“心藏脉,脉舍神”因为心神会受心的健康而影响,换成现代说辞那就是心供血不足引起脑缺血,从而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因此我们才有“伤心”“开心”“心旷神怡”之类的词语。

其实从本神篇可以理解为内经把大脑功能具现化到五脏,说白了就是这些都是在脑形成的,但是又在五脏体现其特点,如此而已。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一个可能,对于文章古人咬文嚼字已经到了强迫症地步,要求工整,大雅,显然说脑想好难听,还是心想来得好听点,于是就这么传下来了也难说。

但是要强调的这个心应该就是指心神。


其他网友回答:

️者,君主之官,神明居焉。重中之重。

大脑只是一个传达内心想法的媒介。那个控制媒介的主人,在️里。

是人的内️,善或恶,影响了这个人的器官的好坏。形体的健康,以至于影响这个人的性格,想法,从而决定了他的命运。

通常别人说的是打开心扉,说的是和那个真实的你对话,而不是打开脑子,(ー ー;)。

其他网友回答:

智慧的人,总是心想事成。原因之一,就是会用心,也善于养心。所以。

在中医人的心目中,对于心的认识是遵循祖训的。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指导的:

思维的理念起于心,认识事物用目,辩证求真,没有心血的供应,失去心气的推动,一切思维都是不复存在的,由于气血的独特功能,才能真正的进入深思熟虑之境界。可见,心主神明,并且藏神于其中。

善念起于心,心存善念,步宽天下。心存恶念,难有善终。这不是轮回,也不是因果,而是直接从心目中产生的毒瘤,所必须要有的结果。

心态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结果。由此,拥有千年文明的华人智慧大师们,便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告戒后人,如何养心修性。

人生三修,是人必为之。修心保谣态,修性保稳态,修行保善态。素有礼仪之帮的华人,就是因为非常的注重修身养性,才能始终如一的保持心态的良好性。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了。

中医就是基于自然,溶于自然,集精气神于一体,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而将气血的物质的运行与具有意识活动的思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东方人的文化元素,与民族气质。这一点与西方的认识则完全不同的。

其实无论怎么样的认识,作为临床医学的医生,都会有自己的辩解,就中医而言,仍然是有独特的优势的,用了中华人的智慧的结晶,为预防与治疗疾病,作出了应有的奉献。这就是华人的思维,也是华人的智慧之所在。值得称赞。

标签: 断联多久男人开始慌了 花椒根 大成者必须谈“性” 南蛇藤根 猫儿屎 地柏树 什么叫做动车 打火机为什么不能乱送 虎耳兰 红土子 八个让夫妻性生活持久的秘诀 小米13 pro 即将发布,超强配置,速看! 2023大专好的专业有哪些 什么专业吃香 如何延长女性性高潮 水杨柳 龙州线蕨 牛藤果 天官赐福的安放禁忌 春的笔顺笔画 不到 却说 心想 明明 大脑

海南网 » 为什么明明是大脑在想,却说“心想”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