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应如何把握传统继承和创新求变的平衡点?

【经验】发布于2023-01-30 14:52:47 阅0

书法应在传统基础上去发展创新,否则只是写字,摹仿。如果是为了写靓字,一般用几年去掌握一种字体的结构,用笔,即可写一手靓字。

为了艺术,把书法写好,发展,必须创新。

但创新谈何容易,在合古的基础上,文化的基础上,金石的基础上去创新,而不是乱造。一切搞怪,低俗的自我面目,不是创新,是江湖习气。所以学习书法之人,必须一生喜读诗书,手不释卷,才谈强烈的自家面目,才是创新的平衡点。不读书,谈创新,书法之大忌。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书法独樹一帜,汉字书法形如画,音如歌,意如诗。只有持之以恒,规范临贴书写,方能有能力书写美然的书法作品;汉字书法一笔一画的掌握,形体结构,技巧的把握,都要在描摩、描红、临摩中获得基本的书写要领,古人书写的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为后人推崇也,是他的下苦功夫的结果,但愿汉字书写,后人能传承;后人之努力,让汉字书法作品能发扬光大,扬汉字艺术能延袭不衰,扬华夏汉字书画作品于世界艺术之林。回答如是。







其他网友回答:

我做为一名书法爱好者,自己觉得: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和意境美。书为心画,书法贵在形神皆备,气韵生动。天道酬勤,要想写好书法,还是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多向传统碑帖学习,多向古代书法大家学习!中华书法源远流长,书法大家灿若星辰,优秀碑帖多不胜数。比如说,楷书有四大家,行书大家有二王,颜鲁公,董其昌,宋四家等,草书有张芝,智永禅师,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等。多向古代书家学习,多临帖,多悟,多融汇贯通。只有书法基本功打好了,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书法的创新与发展,才能谈得上翰不虚动,心手双畅。才能写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和特点,才能写出新时代健康向上的书法风采!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确定书法的艺术定位以及审美标准。

其他网友回答:

继承传统是需要的,对书法而言,传统就是根源,也是逻辑起点。不讲继承或者不要传统,就不能公正准确的演绎书法之变,容易舍本逐末陷入歧途。“超于象外,得其环中”,只有把握了最根本的规律,才能纵横奔洒、任意驱驰,而这个最根本的规律就蕴藏在书法传统妙义之中。

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之源,于情于理,书法艺术必须有守有成、创新求变。书法艺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因此也应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反映其时人文景观,否则,书法就变成了虚伪艺术。历史也是这样说明的,如果没有创新,今日就不会有各式书体与各种流派,而仍旧是甲骨文。甲金小录楷草,这本身就是书法不断创新丰盈的结果。

书法继承与突破的平衡点,从不同的逻辑层面,会有不同的表述重点,但总的规律与尺度就是有渊源有原创,既不背离传统书法的精神,又不囿于古人既成的形式,包括技法、文化、性情与审美。比如启功先生的台阁新写,沈鹏的狂草,张海的草隶,在继承中有创新,就算是比较成功的个例。而邵岩的射书,曾翔的吼书,甚至王冬龄的乱书,就割裂了与传统的联系,虽然创新的力度很大,也是难以让以接受的。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其他网友回答:

<2>关于书法发展应该如何把握传统继承和创新求变的平衡点这一问题,确实在书法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往往都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不应该继承,有人认为不能谈创新,下面我根据自己所学和所见所闻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既应该提倡继承传统,同时也要鼓励创新求变,但是有要求,那就是把握三个平衡点:先继承后创新;在继承基础上再创新;创新要在法度范围之内,这三点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三个平衡点。

下面我一一来进行说明:

第一个平衡点:先继承后创新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话说: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次。”

这就说明,在学习书法上应该首先继承,在继承阶段没有创新什么事,不要急于创新,应该先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因为自己才疏学浅,功力不足,因此就应该先学习古人,继承传统,把古人书法学到手之后再谈创新。

古人说学习书法的境界依次是:会、通、精、化。

先要会,也就是先要继承传统,不可盲目妄谈创新。

清代乾隆皇帝在“三希堂”中收录了“三希堂法帖”,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询的《伯远帖》,王羲之的书法自不必说,但是比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询的《伯远帖》更出名的还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为什么乾隆皇帝不收录呢?难道是因为他不知道吗?显然不是的,他的用意就是在于“取法乎上”,继承最好、最传统的书法。

历史上哪个书法家不是先继承后创新的呢?

欧阳询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又学王献之,又参合了六朝北派书法,兼容南北,自成一家,被后世誉为“欧体”。

〈欧阳询书法艺综南北,博采众长,先继承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欧体风格〉

我想欧阳询在继承传统书法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创新,这是书法继承达到一定境界自然形成的,反而是那些一开始就想创新的人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由此看来,先继承后创新,把握继承和创新的界限和境界点,也就是把握了继承传统和创新求变的第一个平衡点。

第二个平衡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我们从创新这个词的意思上就可以看出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因为创新并不是创造,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东西,而创造则是产生出一个新的事物。

因此,创新首先是继承,而且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否则创新将是一句空话,没有可以凭借、承载的东西,怎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呢?

从历代书法家中我们可以找到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例子,应该说每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都把握住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平衡点。

例如颜真卿的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书法风格独特,面目一新,颜真卿先学徐浩,后学张芝,又学“二王”书法,在经历自己的消化融合之后,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颜体书风。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柳公权和赵孟頫书法上用功颇深,早年他临写了大量的柳公权书法和赵孟頫书法,还兼有文征明董其昌的书法,最终形成了启体书法。

〈启功书法和田英章书法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此无可厚非〉

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英章,人们对他的书法有褒有贬,但是我觉得他的书法形成现在的风格很正常,如果一个书法家一辈子没有自己的风格,那将是失败的,和欧阳询一模一样,分毫不差就好吗?其实也是做不到的。

田英章的田楷书法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有理有据,有何不可呢?

就连把精准临帖强调到极致的田蕴章,他的书法就和欧阳询一模一样了吗?像谁呢?其实最像他自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求变,创新才不至于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这是需要把握的第二个平衡点。

第三个平衡点:创新要在书法法度要求范围之内进行

前面的两个平衡点分别是先继承后创新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实只要把握住了这两个平衡点,书法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平衡点那就是创新要在书法法度要求范围之内进行。

不要觉得已经继承了传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其实不然,越是深入传统,就越需要谨慎创新,因为越入传统便会觉得自己越浅薄,创新也就应该更加谨慎而且合理。

当今一些书法家,虽然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但是却不顾书法的法度要求,一味地求“新”求“变”甚至是求“怪”,例如搞出了一些“吼书”“竹书”“射书”“丑书”等等,这些都是不顾书法法度的创新,是不可取的。

〈苏东坡的书法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虽有创新成分但却是在法度要求范围之内的创新〉

苏东坡曾说: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苏东坡的书法难道没有法吗?没有继承吗?显然不是的,苏东坡的意思是说他的书法一任天真自然,没有雕琢做作的成分。

傅山在“四宁四毋”中说:“宁丑勿媚。”很多人拿来当做创新的指导,其实傅山的这句话是有前提条件的,也就是当你写不好而还要追求秀媚的时候,那还不如写丑一点,因为写不好而求秀媚最后只能是不伦不类,创新出来也是“四不像”!

所以,在继承传统和创新求变的过程中,在书法要求的法度范围之内进行创新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平衡点,因为不在这方面平衡的话,书法创新很容易滑入盲目创新,不顾规矩的地步。

纵上所述,如何把握书法继承与创新的平衡点的问题就跟清楚了,第一是先继承后创新,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境界点;第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继承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有效创新;第三是要在书法法度要求范围之内进行创新,把握住真正创新和盲目创新的平衡点。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鼓励,欢迎留言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说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必定是传承、借鉴、博采的过程。对书法的创新也是这样,许多老书家们欣赏书法作品时,常常说的一句赞语:"笔笔有出处。"就具体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大环境仍是书法的实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篆、金文、隶丶草丶楷、行诸体在不同时代的变革。

所以,应当说书法的创新,做为个人行为只要能起到丰富的作用就很好了,不要凭空妄想创造出新体,也不要脱离书法的实用性。只有集历代法书之大成者才能在传承变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类对动植物的杂交培育过程足可以诠释所有事物发展的过程。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一个问题有点大,书法学习古人碑帖,继承古人,是一种途径而不是目的,书法的创新才是当代人学习书法的目的所在。

继承古人,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到古人的书法技巧,而且还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以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

那么在继承古人和创新,我们怎么定位它的一个平衡点呢?

第一,学习古人,我们需要达到入帖的程度。要将我们所取法的对象学到精深处,将自己变为范帖书家的程度。

第二,当我们将取法的对象学到入帖的程度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就要做到旁涉诸家进行融会贯通,这个是一个长期而考验一个人毅力的事情。

第三。当我们做到以上两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着手结合自身的性情,结合当代的审美,进行尝试性地创新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书体。

这一种尝试性的创新只是一种萌芽的状态,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边学边做完善。

就像初唐的楷书大家颜真卿,你看他在44岁所书写的多宝佛塔感应碑,和在70多岁时书写的勤礼碑,两者都的风格是不一样的,而他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且完善中达到了自成一体的成就。

因此,

继承古人和创新的平衡点,我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精深地继承古人,另外一个就是用自己一辈子的学习与创作同步并行,并且结合自身性情,时代审美来创新个人书体。

其他网友回答:

现代追求线条美,线条美应该建立在笔法字法上,这样可传承和发展创新!

标签: 怎样保持性能力呢 末伏天还热吗 末伏天气特点    皂柳根 杧果 去寺庙求姻缘拜什么 求婚姻拜哪个菩萨 依鲁替尼 九层风 里白 红线麻 迭裂黄堇 金钟茵陈 山楂根 凤庆鸡血藤 榕树皮 西南小阴地蕨 男人“命根子”保养的金钥匙 阿伐曲泊帕 万圣节2022年是几月几日 要下雨了 独叶一枝枪 求变 平衡点 书法 继承

海南网 » 书法发展应如何把握传统继承和创新求变的平衡点?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